从做风筝到造飞机,冯如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中国航天日

作者 张婧媛 2025-04-24 09:42

在“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江门恩平市,融合了航空科普与文旅体验的“飞常周末”项目近日启航。每逢周末,飞行爱好者可在恩平市泉林飞行主题馆搭乘直升机,在200米高空一览恩平风光,解锁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泉林黄金小镇是航空爱好者研学游的好去处。徐卫良 摄

泉林黄金小镇是航空爱好者研学游的好去处。徐卫良 摄

翱翔蓝天的梦属于每个人。116年前,出生在恩平牛江镇杏圃村的冯如凭一己之力,造出了第一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冯如因此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

今年的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各地一系列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活动琳琅满目。这一天,当我们再次走进杏圃村,如同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冯如的飞天梦。

少年壮志,确立航空救国思想

时针拨回141年前的冬天,冯如在家乡的一座砖墙瓦顶的平房内出生。冯如八岁开始就读于邻村莲塘恩举书馆,小时候的他对飞行格外感兴趣,他痴迷《封神榜》中辛环和雷震子空中大战的故事,在写作中曾流露出许多幻想:小鸟为什么会飞上天,为什么可以忽快忽慢,为什么可以停留在空中……

令冯如敬佩的还有万户的故事:这位明朝的飞天先驱,双手各执一只大风筝,把自己绑在一把装有47枚火箭的椅子上,试图在火箭推力下,凭风筝上天。不料,火箭点燃后一声巨响,他和飞行器被炸得粉身碎骨,这是人类的首次“火箭飞行”。

也正是这些传说和故事,让年少的冯如对飞行产生了无穷的遐想。他经常观察鸟类飞行的姿态,还动手制作了一只像大鸟的风筝,两翼吊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乘风升空后,角度设计巧妙的小木桶变成小风袋,起到平衡作用,风筝可飞到近百米的高度,周围人无不称奇。

冯如照片。恩宣供图

冯如照片。恩宣供图

12岁的冯如辞别父母,随表亲前往美国谋生。在那里,他目睹了美国的先进工艺。他认识到,要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

“尝谓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不到20岁的冯如在日记中写道。于是,他开始奋发研习。为了掌握更多的机械制造原理,他还辗转到纽约的专业学校半工半读。

仅用了7年时间,冯如就达到“于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的水平,他研制的抽水机、打桩机、小型发电机精巧实用,深受欢迎,旧金山当地报纸称他是“很有名气的机械师和发明家”。在冯如看来,机器救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正值冯如潜心研究制造机器的同时,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于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沙丘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动力载人飞行史的第一页。

冯如被这股强劲的电流击中了,立下“航空报国”的志向:“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于是,冯如成为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国人。机器救国的梦改变了方向,航空救国的梦想从他的心底萌生。

谱写中国动力载人飞行历史第一页

通过筹集资金,冯如筹得1000元租赁厂房,定名为广东制造机器厂。这是中国第一家研制飞机的工厂。

当时,制造飞机的图纸被莱特兄弟的公司垄断,冯如和助手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反复观察白鸽、鹰等飞鸟的身躯和翅膀的比例以及飞行状态。

“要飞,就要向飞鸟学习。”冯如常对助手说。

冯如与他研发的飞机。恩宣供图

冯如与他研发的飞机。恩宣供图

经过潜心苦学,1909年9月初,冯如终于制成一架可以载人飞行的动力飞机(后来有学者将其定名为“冯如一型飞机”)。9月21日傍晚,众人把飞机推上了一座土丘,飞机向土丘下方冲去,离开大地飞向天空。

飞起来了!冒着强风,飞机在奥克兰市的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飞机爬升到大约15英尺高,就改成平飞,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试飞虽坠落地上,但已飞行了半英里,远超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航程260米的成绩。

中国人用不到3年时间造出了自己的飞机,极大鼓舞了国人的自信心。

第二天,当地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查看那天的报纸,黑白照片中的这位年轻人白净、清秀,又有一丝腼腆。孙中山看到冯如驾机掠影长空,感叹道:“爱国救国大有人在!”当地报纸也惊叹“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

1912年9月10日,上海《申报》报道冯如飞机失事。恩宣供图

1912年9月10日,上海《申报》报道冯如飞机失事。恩宣供图

更大的理想在冯如内心升腾,那就是启程回国,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制造飞机。

1911年2月,冯如率领助手和两架飞机,及制造飞机的器材设备,乘船离开旧金山回国。欲投身革命报国,冯如筹办了广东革命军飞机队,并被委任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他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

冯如与他研发的飞机。恩宣供图

冯如与他研发的飞机。恩宣供图

冯如在广州燕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广东飞行器公司,带领助手用了仅3个月的时间,就制成了一架性能与“冯如2号”相仿的飞机。这是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首页。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一场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弥留之际,他嘱咐助手:“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经抢救无效,冯如长眠于鲜花之中。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

冯如故里恩平展翅高飞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走在今天的广州黄花岗公园,一座手书“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的碑塔引人注目。这位被后人称为“科学之伟人,空军之豪杰”的航空奇男子,与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相伴而眠。

天空无痕,赤子有名。在冯如故里恩平,逐梦蓝天的故事仍在继续——

之后,一批航空航天人才从恩平走出去:中国第一个女特技飞行员张瑞芬、美国“空军一号”机长梁汉一、抗战空军英雄黄泮扬、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

冯如成为恩平响亮的人文品牌。近年来,恩平积极打造冯如文化名片,学校、励学金、文化节、航模比赛、通航机场,都以“冯如”命名。也因为冯如,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称扬恩平是中国航空人的“朝圣地”;冯培德、向锦武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此重游名人故居,触摸历史。恩平牛江镇昌梅村科普教育基地、恩平泉林飞行主题馆挂牌成为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

在恩平牛江镇冯如故居,开启一趟百年航空寻迹之旅。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在恩平牛江镇冯如故居,开启一趟百年航空寻迹之旅。南方+记者 杨兴乐 拍摄

低空经济在恩平加速腾飞。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恩平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依托区位、空域、品牌、产业、场景、成本、服务等六大优势,联合院士团队、产业“独角兽”,布局低空无人机遥感应用市场,打造低空研学示范点,申报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和省低空经济综合应用试验区。

在恩平,制造一台工业无人机的9个主要零部件,有6个可在本地生产。恩平冯如低空经济产业园将于今年10月投入运营,配建1200米试飞跑道等基础设施。

恩平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先生的故里。恩宣供图

恩平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先生的故里。恩宣供图

鳌峰山下,绿动恩州;冯如故里,翼展湾区。

航空文化滋养着这片土地。就在去年11月,第十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上,恩平籍航空名人冯培德荣获“航空航天月桂奖·终生奉献奖”,当年全国仅两人获此殊荣,这是我国航空航天业界至高奖项。这位耄耋老人双手接过奖杯和奖牌,难掩激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如今的恩平,正如冯如先生所望,人才辈出,生生不息,展翅翱翔,未来可期。鲲鹏展翅九万里,追梦空天凌云志。我们期待,逐梦蓝天,恩平还将“飞”得更远。

●资料来源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冯如的故事》李梓烽 张景秋 萧丽容

南方+记者 张婧媛

编辑 钟惠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