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茶韵,茶香陆丰。5月22日至23日,首届陆丰茶文化旅游推广季暨茶王争霸赛在陆丰市文化中心举行,现场不仅有以茶会友的“茶王争霸”,还有意味深长的“人文茶韵”,更有振兴乡村的“致富茶经”,让大家共同走进陆丰这座“茶香之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茶王争霸:“卷”出了品质“爆款”
活动最受瞩目的无疑是“茶王争霸赛”,比赛设置单丛茶、岩茶等四大组别,还邀请了茶界“大咖”坐镇,包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加工研究室主任马成英、广东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凌彩金、潮州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茶叶所副所长陈勤、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伟良等专业评审,他们用科学严谨的“五项因子法”层层把关,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维度进行细致评分。
在活动现场,各位参赛选手用精湛的技艺沏出一壶好茶,评委则采用盲评方式进行品尝,为陆丰茶品牌宣传增添公信力。
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青之源生态农场的杨惠兰凭借“鸭屎香”“奇兰香”,包揽清香型单丛与浓香型岩茶“双冠”,高美宝丽园的陈彦荣、高美后乡茶园的陈瑞协分别获得浓香型单丛和清香型岩茶茶王。
“陆丰茶带有浓郁的花果香,可以进一步深挖这个卖点,打造差异化发展优势。”马成英表示,通过本次比赛,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陆丰茶的优良品质与历史文化。
“我们要建立市场导向的评判标准,通过行业协作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茶王比赛来多多培训,在对比和竞争下,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打好茶品牌,而这次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林伟良说。
陆丰“茶王争霸赛”的亮点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切入口,让各个茶企、茶农在真实的市场中“卷”起来,“卷”出了工艺创新,“卷”出了品质优化,真正实现以赛促优的长尾效应。
茶业振兴:“种”出了人才“苗子”
茶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本次活动的目的,并不止于选出“茶王”,而是希望“人人都能成为茶王”,让人才赋能产业振兴发展。
活动现场设立人才政策咨询专区,将人才服务搬到茶桌旁,为茶企代表解读人才引进政策,从技术指导、资金扶持、非遗传承等问题开展咨询服务。
此外,现场还为陆丰非遗杰出代表林炳光、陈碧莹颁发“陆丰市本土人才推广大使”荣誉证书,以典型示范引领更多人才投身茶产业发展,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茶香氤氲处,是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要有人才“好苗子”,还得有茶叶“真苗子”。
活动现场不仅举行茶产业招商签约仪式,让好茶卖出去,还同步召开“构建陆丰茶产业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研讨会,茶产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如何让茶王技艺转化为产业优势”展开“头脑风暴”,力争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智力支撑,推动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单一环节向“生产+加工+文旅+销售”全链条升级。
陆丰茶业协会会长陈少华表示,此次茶王争霸赛为协会的茶企注入新动能,未来将以现代化产业链战略整合种植、加工、销售与文旅,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实施“区域+企业”双品牌驱动。
茶旅融合:“品”出了文旅“茶底”
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是陆丰文旅融合的“茶底”。自明清时期起,这座山海之城便与茶结缘,成为粤东茶文化的重要支脉。
1960年,城东镇高美村建立知青茶厂,从潮州凤凰山引种单丛茶并融入本土,自此揭开规模化种植的序幕,淬炼出陆丰茶独特的岩韵丛香。层叠如梯的茶田,也是陆丰茶脉赓续的“绿色阶梯”。
茶文化也体现在陆丰人日常之中。八万镇岩茶作坊中,匠人以“三烘三晾”的古法锁住岩骨花香;高美村茶园里,采茶歌悠扬回荡,这是当地人与茶之间的情感纽带,而这些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流露了陆丰人真挚的“诗情茶意”。
如今,老茶师仍坚持手工摇青、炭火烘焙;而物联网茶园监测、AI优化制茶的智慧农业让茶品质更趋稳定;年轻一代守正创新重塑茶文化,非遗工坊推出岩茶文创礼盒,茶旅线路串联古茶园与网红打卡点……这是古法技艺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让陆丰茶“走新又走心”。
有了茶文化的内核,本次活动中还创新融和“茶文化+非遗+潮流”。
《山海陆丰 茶韵袅袅》非遗歌舞演绎千年茶韵,青年歌唱家张琼、流行歌手梁山山受聘文化推广大使,计划创作茶主题歌曲及文创产品,钱鼓舞传承人陈碧莹将制茶工序融入舞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让茶元素融入各式产品和艺术形式中去,这是陆丰“茶旅融合”的关键发力点,也能让更多人能够“品”出这座山海之城的文旅“茶底”。
在古法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共振中,陆丰通过这场万众瞩目的“茶王争霸”,让大家感受到陆丰的“山海茶韵”,书写出乡村振兴的“茶旅新篇”。
文字:南方+记者 陈保良
图片:陆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