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南方+  2025-09-18 15: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9月18日)下午举行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看直播>>)。

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的申请量,连续5年为世界第一。

帮助青年科技人员从填表报销中解放出来,保证充足的科研时间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介绍,科技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作用。“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负责人的比例为43.3%。同时还专门新设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已累计支持15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0%的项目是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在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骨干力量,有的科研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

她还表示,科技部持续推进减负行动,帮助青年科技人员从填表报销等非科研负担中解放出来,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中,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晋升职称。对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5-10年的长周期的考核,鼓励他们潜心研究、勇于突破。

科技让天更蓝、食更优、行更快、更健康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介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以天更蓝、食更优、行更快、更健康等目标,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在天更蓝方面,围绕实现绿水青山的目标,部署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江黄河绿色流域构建等重点任务。比如,通过科研攻关,搞清了京津冀及周边重污染形成机制,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18%。

在食更优方面,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等目标,部署了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等重点任务。例如,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小麦、玉米、水稻等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实现了抗病、抗干旱、品质及丰产性的协同提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梯田水稻、丘陵玉米、山地果蔬等生产智能装备及系统,研制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等,填补了我国大型农业高端动力装备的空白。

在行更快方面,围绕交通绿色化、智能化,部署了交通载运装备、川藏铁路关键技术等重点任务。关键设备研发取得突破,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不断刷新“中国速度”;C919实现从“首飞”到“首航”,再到“常态化商业运营”,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过1000架。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取得新进展,川藏铁路开创了在极端复杂环境下一整套领先世界的建造技术、标准和装备体系。

在更健康方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部署了高端与应急医疗装备、新药创制等重点任务。比如,研发了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医疗装备,大幅降低了检查成本;研发了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实体瘤双抗药物,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选择,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科技创新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龙腾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产出更多可用好用的创新成果,让科技更有温度,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十四五”期间,许多探索科学前沿成果实现了国际领跑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系统部署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设施平台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施平台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探索科学前沿方面,许多成果实现了国际领跑,“中国天眼”发现了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的难题。在支撑产业创新方面,通过核聚变、光源等设施的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了270PB,也就是27亿亿字节,比“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倍。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了第一个微生物数据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了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四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第一手长期观测数据。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布局建设了167个国家野外站,获取长期、连续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例如,我国始建于1955年的“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了长达70年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有效服务于“三北”工程区的防沙治沙。

此外,科技部门还积极推动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目前已有14.7万台(套)单价在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纳入了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还积极组织实施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以及新疆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南方+记者 王诗堃 赵晓娜

编辑 毛帅楠 宋佳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