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上这些战机,是怎么做到“隐身”的?

果壳 2025-09-03 15:37

不反光、不外露、没有花里胡哨的外挂,连发动机轰鸣声似乎都没有了。它像一只静静翱翔的鸟,俯视着大地……

在今天上午刚刚结束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中,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低调的飞机。它们通体暗哑、线条干净,外表看就存在感很低:

攻击-11无人机丨CCTV

攻击-11无人机丨CCTV

歼20丨作者供图

歼20丨作者供图

这就是隐身战机。今天阅兵仪式上,亮相了歼-20与歼35-A这样的隐身战斗机,以及数个型号的隐身无人机。

从1983年正式服役的F-117夜鹰攻击机到2011年歼-20首次试飞,从2024年歼-35A航展亮相再到现在,隐身由外形学迈向表面工程,隐身涂层越来越重要、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耐用。今天我们讲讲,“次抛”的易破损涂层,如何进化到能经受严酷环境洗礼的铠甲。

隐身战机到底“涂”了什么?

如果把雷达想象成夜路上的手电,普通金属机身就像一面镜子,照一下就闪回去。隐身涂层的工作是把“镜子”变成“厚地毯”:电磁波打上来,能量被材料里的微粒“嚼”掉一大半,剩下的也被打散,尽量别原路返回。这样,在雷达监视器上,飞机就从亮点变成了不可见的“暗”点,变得隐身了。

隐身涂层在受到雷达照射时,会减弱反馈的信号丨北京科技报

隐身涂层在受到雷达照射时,会减弱反馈的信号丨北京科技报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隐身材料需要具备三种特性:

吸收能量:涂层里有特殊材料,把雷达波吸进去转成热量。有点类似食物被微波炉加热了。

相消抵抗:通过厚度和层数设计,让反射波互相抵消,就像降噪耳机里“反向声波”的原理。

阻抗匹配:让涂层的电磁特性更接近空气,使雷达波更容易进入涂层,减少直接反射。

为实现这些特性,可行方法分别是:

1.把铁氧体、羰基铁、碳基等“吃波”的填料掺进树脂里喷涂;

2.把多层薄膜像千层饼一样叠起来,让反射互相抵消、让阻抗渐变像台阶那样“好走”;

图丨未来智库. 军工隐身技术行业专题报告:隐身涂层、结构隐身材料与超材料

图丨未来智库. 军工隐身技术行业专题报告:隐身涂层、结构隐身材料与超材料

3. 使用更精细的膜层结构,在涂层材料里做微纳米的小结构,让它对某些频段吸收特别强。

隐身涂装怎么做?

隐形飞机的结构复杂,需要多种涂装技术同时采用,以应对不同部位的需求且耐用。

隐身“战衣”也不只是薄薄一层丨作者制图

隐身“战衣”也不只是薄薄一层丨作者制图

喷涂型吸波漆

最常见,做法像是给飞机喷“汽车油漆”,只是里面加入了能吸收雷达波的细粉。“油漆”大面积刷在机身、进气道里,需要喷涂得极其均匀,让表面保持光顺以兼顾隐形和飞行阻力。

在超高速飞行中,空气以及包含其中的雨水和颗粒会像砂纸一样打磨飞机表面,破坏涂层加速脱离;所以这层漆之外要用更耐磨的清漆保护。

F-22座舱盖前方的隐身涂料严重腐蚀丨TMZ

F-22座舱盖前方的隐身涂料严重腐蚀丨TMZ

真空沉积薄膜,把座舱盖、雷达罩当“手机壳”

PVD加工方法比较特殊:在真空室内,通过高温将金属材料蒸发,再一层层“凝结”出纳米级薄膜。一些手机外壳就使用了这样的工艺。

在战机上这层膜薄到看不见,却能做到透明、导电、还不容易挂水。这样下雨一吹就干,通电还能除雾除冰,同时把雷达波导走。

难点在曲面要贴得均匀,否则颜色、通透度会不一致,影响飞行员视觉观察。这种膜非常金贵,一旦划伤,常常要整片重做。

PVD过程示意图丨作者制图

PVD过程示意图丨作者制图

热喷涂陶瓷,发动机喷口“耐火盔甲”

把陶瓷或金属粉末用高温高速“打”到表面,会形成坚实外壳。这层材料具有较好的绝热性、高熔点、高硬度,可以帮助部件降温、耐烧、耐砂石冲刷,还能让喷口看起来没那么“发热”,降低红外暴露。

难点是长期高温冷热交替,涂层要扛得住、不开裂。

复合层系,“冲锋衣”式的多层搭配

外层防风雨、防划伤、抗脏污;中间层做“过渡”,提高雷达穿透,减少反射;内层负责隐身,把雷达波吸进去、消化掉。

还可以做成渐变层,好处是覆盖频段更广、寿命更长。代价是工艺更复杂,批量一致性和现场修复都得更讲究。

哪些部位最难“伺候”?

早期隐身涂层 “娇气”是共识,雨蚀、湿热、紫外、砂砾都会让它老化或剥落。B-2、F-22时代就因涂层维护贵而闻名。

当然,特殊部位还有特殊要求,这就需要前面提到的涂装工艺进行针对性地加工。

机翼前缘

前缘是高磨损和强反射边。这里常用喷涂型吸波漆实现雷达反射,再叠一层抗雨蚀的透明清漆。很多机型的缝口、检修盖周边也会用低台阶补面与机器人静电喷涂,提高局部的厚度均匀性和表面粗糙度,避免“补丁”形成反射面。

座舱盖

舱盖那层淡金或茶色,不是“上色漆”,而是通过PVD溅射出的纳米多层膜,核心是透明导电层。这层膜要把雷达波挡在舱盖外并打偏,不能让它进舱内乱飞。

本次阅兵上的歼-20S

本次阅兵上的歼-20S

有PVD透明导电膜的舱盖,对雷达波就像一面光滑金属镜:大部分能量按“入射=反射”的方向被偏到别处,刚好回到雷达天线的那一小束很少。简单比喻一下,如果来波=100,反射到别处70–80,透过舱盖10–20,被膜内损耗5–10,朝雷达回去≈1)。一旦雷达波透过舱盖碰到座椅、仪表板这些“乱石堆”,就会多次乱反射,很多路径像“角反射器”那样沿原路折回,回波反而更亮。

发动机尾喷

发动机尾喷这块是真正的“火山口”,表面涂层不是前面说的那种喷漆,而是一套热喷涂出的多层外壳:内层金属黏结层负责抓牢并抗氧化,中间的热障陶瓷像保温杯内胆把热挡在外面,最外再叠低发射率功能层把红外“亮度”调暗。

涂层的难点在于抵抗冷热循环、沙尘和盐雾的长期折腾。

机鼻雷达罩

雷达罩要做到自家雷达自由进出、外来雷达尽量受限。它不是刷一层漆,而是在复合材料夹层里做一张“会挑食”的金属微网(FSS):自家频段放行,带外尽量拦住。

常见做法是先用PVD或化学镀铺一层超薄金属,再用蚀刻或激光把网格刻出来;也有用丝网印刷导电墨,或直接嵌入电铸微网的。网层上下再铺阻抗匹配或微吸收薄层,提升隐身性能。

外表面还会喷清漆;内表面可加一层背面吸波漆,打散残余反射。

该多层结构的要点是网格图案的精度、层压的一致性和外表面的气动质量。

除了飞机,哪些装备也在用这些“外衣”?

巡航导弹与无人机

这类平台个头小、外形干净,表面做一层轻薄吸波涂层,就能把被发现的距离减少一大截。在海天交界面飞行的型号,还得重点防盐雾与挂水,免得服役没多久就破坏了。速度到了高超声速,表面温度直线上至千把摄氏度,普通涂层扛不住;这时可以换成耐高温结构材料与流场降热设计,隐身涂层只在局部使用。

本次阅兵上的鹰击-17

本次阅兵上的鹰击-17

水面舰艇与水下无人潜航器

海上首先讲“减阻”和“耐海”。船体更看重抗污涂层,尽量推迟贝藻附着,可以换来多一节航速、少几成油耗。水下的螺旋桨、舵面常用抗气蚀、减噪涂层,延缓叶面起坑,保持推进效率和静音指标。

美国泰坦深潜器的宣传图丨OceanGate

美国泰坦深潜器的宣传图丨OceanGate

光电窗口与导引头

对于高速飞行火箭的引导头,其膜层既要硬、又要透、还要扛风沙:外侧常加一层氮化物超硬透明膜抗划伤、抗雨砂,内侧叠增透与热控薄膜,做到清晰成像又耐用。同一思路也用在雷达罩的选频金属网和车辆、舰艇透明件上。

典型空空导弹结构示意图丨国外红外导引头及红外诱饵发展历程与展望

典型空空导弹结构示意图丨国外红外导引头及红外诱饵发展历程与展望

过去,隐身由外形学迈向表面工程:多谱段协同、涂镀喷一体、耐穿易修。未来,可调自适应将成标配:雷达罩像滤镜按威胁切换,舱盖可控发射率,尾喷调辐射谱;涂层的自愈、快修与低温固化普及,批产一致性提升。

让我们期待新一代隐形战衣的到来!

参考资料

[1] 李风姣, 石建建, 欧正昕, 何茗. 钡铁氧体与羰基铁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J]. 材料科

[2]王信刚, 汪兴京, 夏龙, 徐伟. 羰基铁粉改性环氧树脂/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的吸波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19, 33(11): 824-830

[3] TWZ: These Images Of An F-22 Raptor’s Crumbling Radar Absorbent Skin Are Fascinating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