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2025广州黄埔国际网球公开赛暨国际男子职业网球挑战赛正式在黄埔开赛。
开幕式现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球童”,一只名为MAXHUB X7的四足机器狗轻盈地来到赛场,为嘉宾们送上网球,顺利揭开2025广州黄埔国际网球公开赛序幕。
这是国际职业网球赛事首次由四足机器狗担任“球童”,展现了黄埔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实力。而这场汇聚26国选手的ATP挑战赛,恰是黄埔区“百千万工程”三年答卷中最生动的注脚。
场边嘉年华人声鼎沸,“百千万工程”成果展示区内,从赛事纪念品、黑科技展示到选手餐食,100%“黄埔产”的标识随处可见。三年前,“百千万工程”的种子落入黄埔沃土,今日已催生出一场体育与经济共振的盛宴:科技机器人巡防场馆,农文旅在市集展台交融,全民健身的脉搏在社区街角蓬勃跳动。
这片湾区创新高地以网球为媒,丈量着从“赛事流量”到“经济增量”的跃迁之路。
赛事流量浇灌经济沃土
体育+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生态
夏末的黄埔,因网球而持续沸腾。
赛场内,各国名将选手的反手切削赢得满堂喝彩;赛场外,嘉年华展区飘来糯米蒸鸡的香气——这是来自黄埔麦村的特色农产品,与“茶和世界”博物馆的茶艺表演、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文创产品同台亮相。
一场国际网球赛事,悄然织就一张“体育+”融合网络。
“我们探索的是‘赛事搭台、产业唱戏’的生态。”黄埔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埔区依托“百千万工程”的深耕细作,将体育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从黄埔马拉松选手品尝的深井烧鹅,到绿水青山挑战赛选手带回的广绣手帕,“运动+旅游”“赛事+美食”的创新模式,让每一次挥拍与奔跑都沉淀为经济增量。
数据显示,黄埔区三年间累计举办国家级、省级品牌赛事超10项,群众性活动30余场。2024年“锦绣黄埔任我行”48公里徒步大会,数万人穿越长岭森林步道与古村落,带动沿线农家乐营收增长40%;戴维斯杯网球赛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飙升至95%。体育IP的虹吸效应,让零散的文旅资源串联成珠。
在迳下未来乡村,骑行驿站与星空营地因赛事人群而兴起;在莲塘古村,青砖灰瓦间新增的咖啡馆成为运动员休憩打卡地。“过去游客匆匆而过,现在他们会住下来,吃农家菜、买土特产。”莲塘村民感慨。体育的动能,正将“过路经济”锻造成“过夜经济”。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结构升级。本次网球公开赛的MAXHUB X7机器人,正是“体育+科技”的具象化身。它产自黄埔企业视源股份,搭载的双摄云台与气体传感器在场馆内外执行安防巡控,模块化设计可适配灭火、侦察等高危任务。
体育需求嫁接本地制造,产业链条自然延伸,从场馆智能设备到运动穿戴器械,科技与体育的碰撞,正为“黄埔制造”开辟新赛道。
方寸之间丈量幸福刻度
全民健身照见城市品质跃升
网球学校十公里外,长岭街道的全龄智能体育公园迎来晨练高峰。少年在数字足球墙前比拼反应速度,老人沿着步道缓缓而行。这座2023年新建的公园,与滨江体育口袋公园等4个新空间,共同构成黄埔全民健身网络的枢纽。三年前这里还是闲置边角地,如今走十分钟就有健身地。
数字印证着肌理之变:2023年以来,全区新增健身路径器材2000余件、乒乓球桌300余张、儿童乐园50余处,22个口袋公园嵌入运动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44平方米,超全国平均水平,“10分钟健身圈”从蓝图落成现实。
在黄埔,健身自由有了更温暖的诠释。公共体育场所免费惠及超百万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千人配备3.1名。黄埔某小区物业经理透露,“以前业主投诉健身器材少,现在微信群都在约球局。”
健身空间的生长,折射出城市品质的进化。黄埔的实践颇具巧思,在“八山连城、百片森林”的生态基底上,体育设施成为缝合城乡的针脚。金坑河碧道旁,智能健身仓与稻田仅一篱之隔;大坦村祠堂前广场,可拆卸羽毛球网架供村民随时挥拍。这种“不破坏烟火气”的微更新,让运动融入日常肌理。
城市更新亦为体育空间赋能。文冲街道“幸福里”未来社区,旧厂房蜕变为篮球馆与攀岩壁;发放全国首张“城中村改造房票”的征拆片区,腾挪出的土地优先规划体育公园。
网球划破夜空,一场国际赛事激荡的回响,早已超越竞技本身。体育,在此成为丈量幸福最直观的标尺。黄埔以“体育+”为笔,在“百千万工程”的答卷上写下生动注脚,让全民健身的温度可触可感,让赛事流量的价值扎根生长。
南方+记者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