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世云、副主任医师 李成辉,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级中医学9年制学生 胡天若
在岭南湿热氤氲的地理环境中,
鲮鱼以其鲜美的滋味
与独特的药用价值,
成为当地人餐桌上
跨越千年的“食疗担当”。
这种珠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
不仅是粤菜里的经典食材,
更在岭南民间医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食药同源的智慧,
凝结着当地人顺应自然、
调和体质的生活哲学,
逐渐从日常食材升华为
具有药用意义的养生符号。
01
鲮鱼的食药价值
鲮鱼,又称魿鱼、土鲮、雪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主产于珠江流域。其肉质细嫩鲜美,富含优质蛋白质(18.4克/100克)、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70%以上)以及钙、磷、硒等矿物质。
已获授权图片,转载请勿使用
中医认为鲮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胃、强筋健骨、清热除湿、利水消肿的功效。《食物本草》记载鲮鱼“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本草求原》记载其“补中开胃,益气血”,《岭南本草》称“鲮鱼作羹,治脾虚泄泻”。
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鲮鱼所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特有的肌纤维结构更易消化吸收,特别适合生长发育期儿童、孕产妇及术后体弱者食用。值得一提的是,鲮鱼骨刺细小且排列特殊,经酥炸后钙质更易吸收,是天然的补钙佳品。
02
文献中对鲮鱼的记载
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鲮鱼的身影,随着科学的发展,它的保健功效也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古代文献
脾虚泄泻:鲮鱼1条(约500克),陈皮10克,生姜5片,煮汤食。(《岭南采药录》)
产后体虚:鲮鱼2条,当归15克,红枣10枚,炖服。(《粤闽民间验方》)
小儿疳积:鲮鱼蒸熟取肉,与山药粉调粥喂食。(《幼科金针》)
脚气水肿:鲮鱼豆腐汤,少盐频服。(《随息居饮食谱》)
已获授权图片,转载请勿使用
现代文献
心血管保护:鲮鱼油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LDL-C水平(P<0.01)。(《中国油脂》)
抗骨质疏松:鲮鱼骨粉钙生物利用度达75.3%,优于碳酸钙。(《营养学报》)
免疫调节:鲮鱼蛋白水解物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增殖率增加38.7%)。(《食品科学》)
肌肉修复:鲮鱼肽可加速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修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03
鲮鱼的食疗方
1
陈皮鲮鱼健脾汤
材料:鲮鱼1条(约600克),新会陈皮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生姜5片。
做法:鲮鱼去鳞洗净,煎至两面微黄;药材洗净后用纱布包裹,与鱼、生姜同入砂锅;加清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5小时;取出药包,加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健脾祛湿,适用于食欲缺乏、大便溏泄。临床观察显示,连续食用1周可使脾虚症状改善率达82%(《广东中医药》)。
2
酥炸鲮鱼骨补钙方
材料:鲮鱼骨200克,鸡蛋1个,淀粉30克,紫苏叶适量。
做法:鱼骨用料酒、盐腌制15分钟;裹蛋液淀粉后180℃油炸至金黄;紫苏叶垫底摆盘,佐椒盐食用。
科学依据:经检测,油炸后鱼骨钙溶出率提高至生骨的3.2倍(《食品工业科技》)。建议每周食用2次至3次,每次50克。
3
鲮鱼葛根解酒羹
材料:鲮鱼肉200克,鲜葛根100克,枳椇子15克,蜂蜜适量。
做法:鲮鱼肉剁蓉,葛根榨汁;枳椇子煎水取汁200毫升;混合所有材料隔水炖30分钟。
作用机制:葛根素与鲮鱼蛋白协同促进乙醇代谢(解酒时间缩短40%),适合应酬人群。(《中华中医药杂志》)
4
土茯苓鲮鱼汤:祛湿毒的“岭南第一汤”
材料:鲮鱼500克(约1条)、土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
做法:鲮鱼煎至微黄,与其他食材同入砂锅,加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土茯苓能祛湿解毒、通利关节,赤小豆健脾利湿,搭配鲮鱼可缓解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关节沉重,尤其适合梅雨季节饮用。
注意:土茯苓略带涩味,加陈皮可调和口感;虚寒体质者每周饮1次即可,避免过频。
已获授权图片,转载请勿使用
5
鲮鱼鳔瘦肉汤:补虚益精的“滋补方”
材料:鲮鱼鳔(干品)30克、猪瘦肉200克、红枣5颗、枸杞10克。
做法:鱼鳔泡发后焯水,与瘦肉、红枣同煲1小时,加枸杞再煮10分钟。
功效:鲮鱼鳔富含胶原蛋白和黏多糖,民间认为其能“补精益血”,适合产后虚弱、气血不足者,对腰膝酸软也有辅助调理作用。
注意:鱼鳔泡发时用温水,避免油脂污染;湿热体质者慎饮,以免“助湿”。
04
食用注意事项
鲮鱼利湿之力较强,虚寒体质者(表现为怕冷、腹泻、舌淡苔白)不宜过量,以免加重虚寒;痛风患者需慎食,因鲮鱼嘌呤含量中等(每100克约150毫克),急性发作期应避免,缓解期可少量食用并弃汤。
夏季湿热较重,宜搭配清热祛湿食材(如粉葛、冬瓜);冬季寒邪易侵,可加生姜、红枣等温性食材中和;避免与寒凉食物(如西瓜、苦瓜)同餐,以免损伤脾胃。
鲮鱼鳞片细小,建议保留(鳞片含胶原蛋白,煲汤时可增强功效);鱼腹内的黑膜需洗净,避免腥味;煎鱼前用厨房纸吸干水分,可防溅油且不易碎。
孕妇可适量食用(清蒸为佳),但需确保鱼新鲜、彻底煮熟;幼儿食用需去刺(鲮鱼肌间刺较多),可做成鱼泥或鱼丸,避免卡喉。
已获授权图片,转载请勿使用
鲮鱼肉质细嫩,极易变质,建议现买现吃;如需储存,可冷藏不超过24小时,冷冻会影响口感和营养。
拓展知识
鲮鱼“耐寒基因”的奥秘
鲮鱼生存水温下限为7℃,较其他温水性鱼类低3℃至5℃。基因组学研究显示,其TRPM8基因存在特异性突变(c.1853克>A),使细胞膜在低温下保持流动性。这一发现为抗寒作物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岭南特色的“鲮鱼文化”
顺德厨师独创“鲮鱼十八吃”,最考究的“酿鲮鱼”需将鱼肉完整剥离后重新填入馅料,保持鱼形完整。
广东民间有“冬至鲮鱼赛人参”之说,因冬季鲮鱼脂肪含量达全年峰值(15.2%)。
传统渔谚“鲮鱼不过铜鼓洋”,指其洄游范围不超过珠江口铜鼓水道,具有鲜明地域性。
你爱吃鲮鱼吗?
还有哪些健康美味的做法?
欢迎来评论区一起聊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