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邱琦深:一个高中生的火箭梦

南方+  2025-07-08 18:14


今天,我想讲述一个少年逐梦苍穹的故事。

照片上,这位身着深圳校服的高二学生,名叫王裕宁。今年5月底,我们一起抵达青海的戈壁深处,记录他的圆梦时刻:发射中国首枚中学生研制的8公里级探空火箭。而他,就是这枚火箭的总设计师。

05:28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邱琦深:一个高中生的火箭梦

翻开王裕宁的工作手册,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参数、公式、和发射计划,一笔一画,都凝聚着这个16岁少年滚烫的热爱。我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

2012年,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的王裕宁,守在电视机前,收看了神舟九号飞天的直播。腾空的尾焰点燃了追梦的火种,此后,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影响着他的成长。天宫空间站建成、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全球组网,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让少年心潮澎湃。王裕宁说,自己不仅仅是辉煌成就的见证者,更渴望成为未来征途的参与者、贡献者。他们的火箭梦,是宏大的航天梦在青少年中的生动投射和传承。

王裕宁告诉我,他的中考成绩不算理想,但在升学的时候,他一下就认准了当时仅开办一年的燕川中学。这是一所以航天科技教育为特色的普高。去年6月,王裕宁拿着自己手绘的火箭设计图,找到受邀来做科普讲座的航天专家周岫彬,说:“国外已经有中学生成功发射8公里级探空火箭,我们国家还没有。接下来,我们想挑战更高难度的火箭。”

王裕宁选择挑战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度纪录,更是在尝试触碰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边界。在学校和专家的支持下,他和小伙伴们一头扎进了远远“超纲”的火箭知识,反复设计、实验、整体方案改了三四十版,细节更是调整了两百多处。“飞燕一号”从设计、制造到发射历经11个月,核心环节全都由中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后来周岫彬评价说:“这是一群敢于问天的追梦少年。”

火箭发射前夕,夜晚十二点,漫天星河开始显现。王裕宁兴奋地跑到基地外面,仔仔细细地辨认着每一个星座,仿佛下一秒就触手可及。夜凉如水,我感受到的是少年炽热的心。

5月27日,随着点火倒计时结束,“飞燕一号”腾空而起,突破10公里海拔高度。刹那间,全程沸腾,同学们激动得从椅子上“弹射”起来。只有王裕宁,死死地盯着屏幕,直到看见回传的数据一切正常,一抹淡定的微笑,终于浮现在他的嘴角。那是少年“火箭总师”经过千锤百炼的自信与从容。

当天,我编发了一条火箭发射成功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在一天时间内,点击量就破了千万。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航天事业又多了一批好苗子。”

然而,就在我们返回深圳的路上,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出现了,“高中生偶遇院士”“保送名牌大学”“震惊马斯克”……这些抓人眼球的标题被炮制出来,部分自媒体纷纷开始蹭热度、带节奏。很快,事件的真实性遭受到质疑。“王裕宁”“高中生”“火箭”这些关键词,开始与“家庭背景”“作秀”紧紧捆绑。面对汹涌的质疑和失焦的舆论,记者的本能告诉我:我要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还原事情本来的面貌。

这是王裕宁的房间,在床和衣柜之外,就只剩一条狭窄的过道,大多数时候,他就坐在床上,用电脑软件设计火箭。

他的妈妈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爸爸是小区的物业主管,他们都是农村家庭出身,二十多年前来到深圳,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打拼。如今,一家三口住在不到70平方米的二手房里,却四处堆满了航天模型和书籍。

妈妈陶四红告诉我:“这孩子从小就爱捣鼓,家里的阳台经常被烧得黢黑黢黑的,有一次甚至把在晒的衣服给点着了。”但是,她从来没有想着去浇灭儿子心中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飞天梦”,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叮嘱他千万要注意安全。

完成这次采访,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在阳台上点燃火箭梦的高中生,我记录下他的故事,也记录下这个时代给予每一个平凡梦想的可能性。

他的火箭梦,因国家航天强国的宏伟蓝图而点燃,在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找到土壤,凭借个人的千锤百炼得以实现,并在家人的信任与支持下飞向苍穹。我想守护这份光亮,因为它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磅礴力量!

编辑 张鹏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