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斗门经验”盘活阳西沉睡资产,对口帮扶协作如何授人以渔?

作者 张嘉元;赫鹏翀 2025-07-01 07:40

“坐在这儿喝着咖啡,眼前是翠绿的竹林和潺潺流水,远处是云雾缭绕的茶山,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清新气息,太惬意了!”来自茂名的游客黄先生,此刻正斜靠在椅子上,感受着“空山新雨后”的静谧,仿佛全身心都融入了这“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

阳西县新墟镇东水村的这一幕,正是珠海对口帮扶协作阳江指挥部驻阳西工作队(以下简称“驻阳西工作队”)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工作以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工作队不仅帮扶打造了东水竹里旅居项目,帮助当地村民建起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更发挥出阳西县与斗门区两地的纽带作用,围绕建立协作机制、强化产业共建、提升营商环境等工作取得一系列实效,为阳西县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注入强大动能。

盘活山水资源

打造农文旅可持续发展样板

走进东水村,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竹林掩映下的会客厅、别具一格的咖啡馆、茶香弥漫的茶馆、青山环抱的民宿和用竹子精心装饰的特色餐厅,构筑起一片“世外桃源”。“早两年我来这里时,还不是这番模样。”二度探访东水村的游客黄先生感叹,这里的变化让他“差点认不出来”。

“第一次来到东水村,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这里的山、水、竹林,变成村民增收的‘引擎’?”2023年6月,驻阳西工作队第一次踏入东水村,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越,东水山茶、东水笋干等农产品品牌名声在外,古法造纸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在此传承。

来自珠海市斗门区的工作队成员们想到了一条发展新路径——将“斗门印象小镇”的经验用于东水村,依托东水村的特色资源禀赋,盘活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广大村民都能吃上“旅游饭”。

驻阳西工作队很快就将想法付诸行动。2024年2月,工作队带领新墟镇东水村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赴珠海市斗门区考察“斗门印象小镇”文旅项目。2024年3月,工作队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牵线引进了珠海市汇华博雅公关顾问公司,与新墟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水村正式启动了东水竹里旅居项目一期建设。珠海汇华博雅公关顾问公司作为项目运营企业,高标准打造东水竹里旅居项目,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

该项目共分三期推进,一期工程结合东水竹林秘境风光、民俗商业与传统艺术文化,让游客尽情享受农文旅休闲游乐体验;二、三期工程规划建设主题酒店、房车基地、露营基地等,打造集乡村观光、特色购物、水上娱乐、亲子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让游客“四季有玩头”。

“项目最大特色是‘以自然造风景’。”该项目负责人董玲莉说,他们通过就地取材的形式,巧妙运用当地竹石元素打造“网红”景观,东水村主街道的外立面也用竹编灯饰进行修缮,让石墙小径与周边万亩竹林相映成趣。

如今的东水村,不仅有着秀美的山水风光,还融合了“食、宿、行、游、娱、购”等文旅产业全要素。游客不仅能入住竹林民宿“雅山居”赏景观光,还能在“阳西印象餐厅”品尝山笋、河鲜等乡土美食,在特产商铺选购东水茶、竹工艺品、竹笋等伴手礼。“东水村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像走进了一幅田园山水画,各种设施也很齐全,这次旅游体验非常满意。”来自广州的游客黄女士说,这趟东水之旅,让她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与忙碌。

自5月1日试营业至今,该项目营业额近30万元,其中东水村集体占股90%。“即使有一天我们离开了,东水村也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驻阳西工作队队长、阳西县委副书记周月波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项目建起了“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和长足的改变。

今年“五一”旅游黄金周期间,东水竹里旅居小镇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最高峰超5000人次。“现在我们村几乎所有劳动力都有工作,在家乡就能安居乐业。”东水村党总支书记谭兴容说,随着越来越多游客走进东水村,村民们都会自觉打扫门前屋后和村道的卫生,共同维护村容村貌。东水竹里旅居项目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更让村民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改变都将让东水村的明天变得越来越好。

深化两地合作

加强产业链上下联动

阳西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坚实的特色产业基础,如何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斗门、阳西两地在产业链上的上下联动,是驻阳西工作队日夜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直秉持着‘阳西所需,斗门所能’的原则,全力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帮助阳西的好产业、好产品‘走出去’,也带动斗门的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走进来’。”工作队刚到阳西县时,就发现这里海域面积广阔,沿海海域水质优良、咸淡度适宜,培育出的鱼苗规格整齐、品质上乘。

于是在2023年下旬,工作队与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了20多家养殖企业及相关协会,走进阳西县的海水鱼苗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带领阳西的养殖户前往斗门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在工作队促成的“双向奔赴”下,如今阳西每年有约3000万尾海鲈鱼苗供往斗门。

2024年上旬,驻阳西工作队还引入了总投资3000万元的珠海市振盟肉禽有限公司,在阳西打造供港澳养殖鸭、鹅基地项目。“我们实地考察后发现,阳西县的水土资源非常优越,很适合高标准养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如今阳西县儒洞镇和新墟镇都已建成养殖基地,每年出产鸭、鹅约70万只,送往珠海进行加工,再销往香港、澳门。

两地的交流,离不开展销、沟通的窗口。驻阳西工作队队员、阳西县发改局副局长张木升说,在工作队的帮扶下,阳西在斗门区建设了阳西·斗门商务服务中心(反向飞地),集中宣传阳西营商环境、展销阳西县名优特产品。作为阳西项目孵化基地和两地招商交流的大本营,该中心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划分为特产品展销区、办公招商区、冷库仓储区三大功能区,目前进驻企业16家,展销超100种特色商品,全面推介阳西特色农渔产品、文旅资源及产业优势,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此外,两地在强化招商队伍共建、招商信息共享、招商政策共同研究、招商活动共同开展等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近年来两地共开展招商50余次,拜访企业近百家,引荐到阳西考察企业近百家,在谈意向企业30余家,协助阳西新引进(签约)项目11个,计划投资额92.75亿元。

自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斗门为阳西推进“百千万工程”、打赢“三年初见成效”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助力。截至目前,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已完成帮扶协作项目17个,每年将为阳西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超300万元。

一线实践

“全职宝妈”变身职业咖啡师

6月26日,笔者走进东水村一家“网红”咖啡厅——汇·咖啡看到,当地村民陈辉珍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该店结合当地竹产品特色,为游客制作自主研发的新口味咖啡——抹竹拿铁,游客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

受益于东水竹里旅居项目的建设,东水村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陈辉珍原本是一位“全职宝妈”,自东水竹里旅居项目建设以来,她在项目运营企业珠海汇华博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咖啡师。“我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留在村里照顾小孩和家人,对现在的工作生活都很满意。”陈辉珍高兴地说。

该项目负责人董玲莉告诉笔者,为了更好地吸纳陈辉珍这样的当地村民就业,项目运营企业专门聘请了职业技能老师,到村里开展针对性培训,使村民们很快掌握了咖啡制作、民宿清洁等技能。项目为东水村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

东水竹里旅居小镇项目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有力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目前,一期工程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分红及就近务工实现“三增收”。项目通过“运营反哺村集体”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撰文:张嘉元 赫鹏翀

图片:张嘉元 任浩沿 阳西融媒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