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深圳南山再添新地标!小米深圳国际总部开园,深圳小米大厦启用。
该大楼共有13层,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拥有全球最大的小米之家,包含健身房、咖啡吧、健康小屋、手机实验室等。
小米的全面入驻,已悄然成为粤海街道创新版图上的又一枚关键落子。在后海中心区,这座以“小米魔方”为设计理念的大楼,又将在深圳湾畔泛起怎样的涟漪?
首先,粤海“长”小米,并非偶然。
粤海何以为“海”?这里是创新要素奔涌的“热带雨林”。
粤海街道面积不大,却以“小街区大能量”著称。2024年,它一举斩获赛迪“活力街道全国500强”榜首,经济密度、创新浓度领跑全国:全年固投26.42亿元,“小升规”企业入库424家,新增小巨人31家。
这里“经济体量大、产业要素丰富、国际化程度高”,是风险与机遇的“首冲之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深圳最牛街道”。
在过去一年里,街道创新“虚拟园区”平台,将党建、金融、法律等服务“打包上云”,推出“粤海贷”信贷产品,全年举办“银企对接”“益企出海”活动近百场,为企业卸下行囊、轻装逐梦。
其次,小米“种”粤海,实则必然。
小米“落子”,为何锚定粤海?答案藏在湾区坐标与创新磁极中。
小米深圳国际总部锁定后海中心区,表面看,是地理优势:这里与香港隔海相望,地铁贯通、路网密集,1小时内可达大湾区核心城市。
深层逻辑,却是产业聚合效应。粤海街道作为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已形成“巨头引力场”:华润大厦、深圳湾万象城构筑高端商务圈;中国电子、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在此布局......近期,抖音集团也躬身入局,在粤海启用深圳首个自建区域总部。邻居多了,协作成本自然随之降低。
选择粤海,本质上是选择了与时代脉搏同频——这里有让创新技术破土的阳光、雨露、沃土。
如今,小米全面入驻,涟漪效应将现。
小米大厦启用,短期内拉动本地消费与就业。全球最大小米之家,带来的客流将带动周边商业,新增员工涌入,也在激活租房、餐饮市场,但更大的价值在于产业链赋能。小米手机实验室、相关研发中心的落地,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如传感器、智能硬件供应商。
在粤海,每一寸土地都呼吸着创新的气息。巨头的进驻,非一地之喜,而是生态聚势——小米种下一粒种子,粤海森林也随之拔节。
小米来了,粤海更“潮”了——毕竟,这里不只造手机,更在造未来。
撰文:南方+记者 曾子航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雷军”“笋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