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韶|把乡村改造成了“诗和远方”,始兴周所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 范永敬 2025-07-14 18:31

在“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下,欠发达地区乡村如何实现从“脏乱旧”到 “精致美”的蝶变?

此前,粤北地区长期受困于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禀赋受限、城乡差距显著等区域不平衡发展难题。在我省“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始兴周所农村未来社区的崭新图景,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的鲜活轨迹。

从54户村民搬入江畔新居的笑脸里,从百年古树与现代别墅的和谐共生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社区的蝶变,更读懂了“百千万工程”从“规划图”到 “实景画”的实践逻辑——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让乡村在高质量发展中焕发持久活力。

始兴周所农村未来社区的实践证明,区域协调发展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精准推进逐步实现。从资源整合到政策落地,从动力培育到特色保留,其探索为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样本。

空间重塑:在资源约束里让“寸土”生出“寸金”的价值

“百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壁垒,通过资源的全域整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对多山地丘陵、土地分散的粤北而言,这种整合更需“向空间要效益”的智慧。

周所社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恰恰是对这种资源约束的创造性突破:186亩的规划用地,没有选择 “另起炉灶”式的异地重建,而是通过“就地迁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面对村民多样化的需求,创新采用“联排农房+公寓安置+养老配套”的多元模式,避免了“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

从“公路边的老房”到“依江而建的新居”,从 “杂乱村落”到“绿草如茵的社区”,变化的不只是颜值。村民集中居住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升;腾挪出的连片土地,为“千斤粮、万元田”的规模化农业铺路。

当姚湖南从“灰尘大的公路边”搬进“能饭后江边散步”的新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变迁,更是粤北在资源约束下“巧做文章”的发展勇气——欠发达地区的振兴,从来不是“无米之炊”,而是要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让“寸土” 生出“寸金”的价值。

民生落地:让政策红利变成“摸得着的幸福”

“百千万工程”的初心,是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当主角、得实惠。

如何让政策红利穿透城乡壁垒,真正抵达欠发达地区的田间地头?周所社区的实践给出了答案:4.19亿元的投入没有变成冰冷的数字,而是转化为张爱芬口中“抽到房子太幸运”的惊喜,姚湖南眼里“养老太舒服”的惬意,朱小峰心中“住得比县城还好”的满足。

这种转化的密码,藏在“精准滴灌”的实践里:尊重不同家庭的需求差异,让政策既覆盖联排别墅的住户,也惠及选择公寓或养老安置的群体;通过抽签分房、保留老物件等方式,让村民从政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当红木老餐桌与新家具在新居碰撞出温情,当村民们讨论“晚上散步、结伴玩耍”的生活规划,我们读懂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让每个家庭都能在政策红利中触摸到幸福的温度。

更可贵的是,这种获得感唤醒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从“首批报名迁建”到“自己购置新家具”,从“被动等待改善”到“主动规划未来”,粤北乡村正在告别“等靠要”的惰性,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内生动力。

这恰是“百千万工程”最动人的成效——城乡差距的缩小,从来不是简单的“拉平”,而是通过“乡村提质”实现“等值化”发展,让欠发达地区的群众也能共享现代化的成果。

长远之道:在“新老共生”中守护乡村根脉

乡村的“精致美”,从来不是“推倒重来”的决绝,而是“新老共生”的智慧。周所社区的价值,在于它既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又埋下了“未来的伏笔”:百年古树与现代新居共生,红木老餐桌与新家具共处,既实现了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又保留了乡村的文化根脉与生活记忆。

这种“新老融合”的思路,跳出了欠发达地区“模仿发达地区、丢失自身特色”的误区。当朱小峰说 “政府把老房子整改成别墅,我们打心里高兴”,当村民们小心翼翼将承载记忆的老物件搬进新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清醒的发展认知:乡村振兴不是 “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乡愁”,让每个村庄都保留独特的“精气神”。

为了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始兴创新“政府授权、国企统筹、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大型国企与县属国企组建平台公司,撬动政策性金融支持。这一做法既规避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更依托产业导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路径,构建起可持续商业闭环,为项目注入长期“造血”动能。

站在三年攻坚的节点回望,周所社区的蝶变是“百千万工程”成效的一个缩影。

它告诉我们:欠发达地区的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触摸、可复制的实践;乡村的“精致美”,也不是“先天注定的禀赋”,而是“事在人为的创造”。

随着更多“周所故事”在韶关大地涌现,“百千万工程”必将书写出粤北乡村打破失衡、走向振兴的更精彩篇章 ——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着“各美其美”的希望。

南方+记者 范永敬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