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8
“关上门那刻,全世界突然静音——仔细听甚至可以听到心跳声!”
“教室里的声音竟能成为端水大师?最后一排同学再也不用伸长脖子听课了!”
“广场舞神器真能罩住声音!阿姨们跳得正嗨,居民楼照样可以睡得酣畅。”
七月的松山湖科学城,蝉鸣与科创的韵律交织。7月21日,2025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的25名学子走进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莞电声产业基地湾区声学实验室,在尖锥状吸声体与精密仪器的环绕中,揭开“声音的魔法”——从汽车音响的细腻调校到耳机抗风噪的严苛测试,从广场舞噪声的精准控制到航天器声学环境的模拟,一场关于声学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在此展开。
走进“静音结界”:消声实验室里的声学密码
“拍个手试试?”实验室负责人宋哲超话音刚落,大家的拍手声却听不见回声,“这里能吸收99%的反射声,只保留直达声。”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彤屏息感受:“像突然被装进真空罐头!”
半消声实验室里,一辆测试汽车正在播放震耳音乐。车门“哐当”关闭的刹那,外面万籁俱寂。“我们地面保留硬质混凝土材质,内部声音传播后被吸收,只留下直达声,没有反射声,复刻真实行车声场。”暨南大学的刘恩瑜把耳朵贴上门缝惊呼:“这隔音,秒杀专业录音棚!”
步入全消声实验室,脚下是镂空的方格网,四周墙壁与天花板布满60厘米长的玻璃纤维尖劈,仿佛置身于未来感十足的“声学迷宫”。“墙面满布的吸声材料,构建出近乎‘无声’的空间,为声学测试营造纯净环境”,宋哲超解释道,“这种极致环境,正是测试耳机、麦克风、低音炮等设备声学性能的黄金场景”。
从实验室到生活:声学科技的“降维应用”
展厅中满墙的专利证书与科技装置构建出声音的“指挥中心”。这里没有消声室的绝对寂静,却涌动着改写现实的声音革命,清听声学公司正将尖端声学技术谱写成民生解决方案的乐章。
“传统教室需要安装4只喇叭才能实现声场覆盖,而我们只需1只均衡声喇叭。”这是清听声学的创新型应用——教室均衡声场系统,清听声学广东办事处负责人陈许门在展厅演示时,声音清晰传达至后排,声压监测仪显示波动范围锁定在±2dB内。
传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整个展厅都能听到声音;而切换到定向声设备后,只有站在指定10°夹角区域内的人能听清,区域外几乎静音。“这就是解决广场舞扰民的核心技术”,陈许门指着设备介绍,“清听声学基于独家专利的定向声算法和技术,将声音精确锁定在舞池区域,超出范围后,声音大幅衰减至环保分贝以下,实现‘舞区有声、区外无声’的独特效果”。
更令人惊叹的是“聚音屏”技术——一块透明玻璃屏幕竟能定向发声。“这是我们的黑科技聚音屏,可以通过屏幕自身发声,已经用于联想M90一体机的量产。”当两台设备并排放置,左侧会议视频与右侧游戏音效互不干扰,形成天然的声音分隔带,在开放式空间构建私密声场。
小小的展厅里还藏着一项军转民技术——排除车辆一般噪声和环境声干扰,精准定位“炸街”车辆。“通过声源定位技术和声音成像技术,我们帮助交管部门对‘炸街车’进行有效管控和治理。”陈许门指着成像示意图介绍到。
作为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与东莞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晶,湾区声学实验室的“硬核实力”藏在细节里:仿生人头设备精准复刻人耳听觉特性,音频分析仪的测试精度达0.1分贝,声成像设备能定位数十米外的声源……这些全球顶尖的设备,支撑着实验室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每次测试都是声音的精准捕捉和雕刻。”陈列柜里的多项专利证书,记录着清听声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当华为车载音响在这里经历千次震动测试,当教室声场系统守护着三尺讲台的声音公平,松山湖的声学“梦之队”正在弹簧悬浮的实验室里,为中国乃至世界调制最和谐的声波配方。
撰文:黎静茹 陈启亮
大学生记者:李迁禧 蔡卓龙
摄影/视频:陈雅靖
统筹:张珊珊 陈启亮
策划:郭文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