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5时50分左右,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在江门台山市海宴镇登陆,最大风力12级,给江门带来“狂风+狂潮+暴雨”三重冲击。面对这场严峻复杂的考验,江门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防风防汛,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检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
截至7月21日,全市在台风“韦帕”防御工作中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共出动党员干部5.96万人次、网格员1.61万人次,转移群众5.15万人,解决问题1.13万个,为坚决打赢防御台风主动仗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党组)“一盘棋”快速响应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江门市委、市政府迅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7月19日上午召开全市防台风电视电话会议,对防御工作再部署、再落实,全面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安排,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指挥体系快速响应。江门迅速启动市县镇村四级指挥调度体系,时刻绷紧防大风、抗大险、救大灾这根弦,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7月19日至20日,省、市有关领导同志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台风防御工作,多次召开视频调度会议,听取台山市防风工作情况汇报,强调“把防御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坚决打赢防御台风硬仗”,重点连线海宴、川岛、赤溪、北陡等受影响较大的沿海镇,现场协调解决基层诉求。
领导干部迅速行动。市县镇村各级领导干部坚决落实“六个宁可”要求,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摸排检查、转移群众、固堤抢险等工作中靠前指挥、日夜作战。各级防汛负责人全部到岗在位,把防御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持续奋战在重点部位防御、应急处置、危险区域人员转移避险等工作中。
应急力量火速集结。各级“三防”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水利、气象、交通、自然资源、海事、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党组织强化协同联动,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百”措施,24小时紧盯风情、雨情、水情、险情变化,出现灾情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抢护。其中,市“三防”、气象等部门动态发布天气灾害预警,市水利局密切监测江河水库运行工情情况,市公安局全员在岗待岗。
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体系“一张网”优势
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筑起坚强战斗堡垒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江门市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以网格为作战单元,把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延伸到防风防汛一线,把严密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发出防风防汛动员令。7月19日,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台风“韦帕”防御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动员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分夺秒、全力投入台风“韦帕”防御工作。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迅速下沉一线开展防风宣传、隐患排查、群众转移等工作。
筑牢防风防汛安全网。江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网格员、志愿楼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拉网式排查,把风险点摸清摸准,组织排除险情、巡逻值守。江海区网格员化身“安全员”,大喇叭进村(社区),提醒居民及时清理阳台、天台、窗台杂物,做好防灾避险引导。鹤山市以网格为单元,组织职能部门、网格员、驻村队员深入辖区重要点位开展防台风隐患排查。
新会区大鳌镇新地村“两委”干部深入排查辖区内在建工地。 通讯员 供图
新会区大鳌镇新地村“两委”干部深入排查辖区内在建工地。 通讯员 供图
果断做好群众转移工作。各级党组织聚焦工地人员、务农人员、独居老人、低保户等重点群体,确保应转尽转、不落一人。台风来临前,全市开放1710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安置4501人;台山川岛镇提前48小时完成海上风电平台1083名作业人员撤离,超9000名游客在党员志愿者帮助下有序疏散。
夯实海上网格防风体系。江门海事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通过“信息化+网格化”构建起船舶防台管理体系,绘制商渔船防台部署“一张图”,“分区”将内河与银洲湖水域按船舶吨位划分、“分级”根据台风等级动态调整停泊区域、“分类”按船舶类型分配防台水域,破解船舶多、锚地不足等难题。台风登陆前,全市7266艘涉渔船舶100%回港,台山川岛镇22艘客运船舶、1940艘渔船整齐回港,海洋牧场项目建设网箱等多处的3252名作业人员被网格员“逐船点名”上岸。
党员冲锋在前争当“急先锋”
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担当挺在最前沿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江门市广大党员干部先“风”而行、迎“风”而上,在急、难、险、重的灾情面前与狂风竞速、同暴雨赛跑。
“党员突击队”闻令而动,紧急驰援一线。全市各级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迅速激活,出动4.2万人次,鲜红的党旗在风雨中高高飘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就地转化为防风防汛先锋队,带领党员群众奔走街头、共抗台风。网约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党员发挥贴近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就近就便参与隐患排查、应急宣传、群众转移等志愿服务,江门滴滴代驾司机协助消防部门救援被树砸女子事迹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
“通信铁军”迎难而上,保障万家灯火。成立由电力、通信、水利等部门党员技术骨干组建的专业救援队迅速奔赴一线,昼夜不息全力抢修受损设施,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通信畅通。江门电信32支抢修队274人值守,并在7月20日一早为应急部门开通2台卫星电话,用时20分钟;江门移动发送760万条预警短信,为上下川岛启用跨海微波,确保“断缆不断信号”;江门供电局组织2000多人做好应急值班以及设备特巡特维,对重要设备、重要场所加强防御,全力筑牢电网安全防线,在“韦帕”登陆后,位于海宴镇的江门供电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接通了发电车,有效保障当地群众紧急救援用电。
南方电网广东江门台山供电局下川供电所组织党员突击队为台风期间电网安全运行筑牢防线。李俊宜 摄
南方电网广东江门台山供电局下川供电所组织党员突击队为台风期间电网安全运行筑牢防线。李俊宜 摄
“清障大军”逆风出征,保障出行安全。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组成“清障大军”,及时清理倒伏树木,尽快恢复交通畅通。蓬江区城管局市政中心党支部出动巡查维修人员304人次,出动车辆93车次,处理基础设施修复事项15宗。开平市金鸡镇紧急统筹村委会、消防队和派出所等力量,30分钟内清除省道367红绿灯路口倒伏树木,50辆受困车辆恢复通行。市工建集团在江门大道及江顺大桥、江鹤高速上处理倒伏树木21棵,移除倒塌设施6处,清理路面障碍物80处。
台山市党员干部在国道G228线台山段清理倒伏树木。李俊宜 摄
台山市党员干部在国道G228线台山段清理倒伏树木。李俊宜 摄
党员群众共筑“连心桥”
以党员干部辛苦一点换取群众安全更多一点
江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围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抢抓“窗口期”努力将台风造成的影响损失降到最低。
用心用情组织宣传群众。村(社区)党组织每天通过电视、电话、微信、乡村大喇叭等手段,向群众推送防台风知识及风险提示,提升群众防范意识。新会区司前镇白庙村网格员骑着加装小喇叭的电动车在村里流动循环播报,把防风提醒送到每一户门前。市委教育工委抓好留校学生管理,督促10所高校抓好3662名留校学生安全管理和生活照顾,特别关注新会区近海边的华立、华商47名留校学生的安全。
司前镇白庙村防风宣传车走街串巷,呼吁群众“非必要,不外出”。 通讯员 供图
司前镇白庙村防风宣传车走街串巷,呼吁群众“非必要,不外出”。 通讯员 供图
用心用情做好生活就医保障。各级党组织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时放在心上,统筹利用全市党群服务中心资源,落实台风重点影响区域“五个有”保障机制(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治疗),当好“临时管家”,为受台风影响群众提供安心避护场所。市卫生健康局派出8支医疗队支援沿海乡镇。台山新宁体育馆为611名转移群众提早备好床垫、方便面、急救包。恩平市为安置在恩平市第一中学应急安置点的112名外来务工人员安排饭菜和矿泉水等应急物资。
江门党员干部为安置点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江门党员干部为安置点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提前预置抢险力量和物资。江门统筹用好各级各类抢险救援队伍,及时前置抢险救援力量,向台风重点影响区域前置布防消防、应急等各类专业救援队伍,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全市1052名消防救援人员、7支分队和672支应急救援队伍、1.85万名队员进入战斗状态,综合救援和“三防”抢险等九类重点领域110支、2933人应急救援队伍带着物资集结待命,将安全守护送入千家万户;台山市人武部组织100名民兵进驻川岛,25名官兵在台城备勤。
坚持用好选人用人导向“指挥棒”
以暖心关怀、即时激励营造担当作为浓厚氛围
江门市注重在防风防汛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加强关心激励,传递组织温暖。坚持把防御台风工作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注重一线了解考察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防台风工作中的政治担当、责任意识、能力水平、纪律作风及工作成效,认真分析研判,作为干部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同时,江门加强“三防”干部队伍建设,对表现突出的加以培养,对履责不力的及时调整,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及时深入防风防汛现场,发现和收集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和突出表现,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南方+记者 郑琦 通讯员 江组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