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工厂、入家庭,这届具身智能机器人真“能干活”|观宝安

作者 罗维维 2025-08-01 19:09

“小白,客厅有点乱,请整理一下。”机器人小白收到语音指令后,就自主移动,拾取地面上的废纸团等垃圾,并扔进垃圾桶。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人形机器人新秀、深圳宝安企业自变量自研的通用轮式双臂机器人向观众大秀了做香囊、收拾家务的才艺。

搬重物、调饮料、拣货打包......今年WAIC上的机器人企业,由去年的18家变为了80家,机器人加速向产业化与应用端逼近。

具身智能,即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工厂里的移动机器人,产线上的机械臂,以及机器狗、无人车,都被称作具身智能。

在产业大区宝安,具身智能加速与场景融合、赋能千行百业的能力更强:装上“大脑”的机器人,让工厂生产效率翻倍;特种机器人飞檐走壁,代替工人进行高危作业;大模型凭超强学习能力,包揽家务活。一副由具身智能描绘的未来生活图景,正徐徐铺展。

—01—

机器人生活搭子

能听懂人话能干活

在WAIC现场,自变量的机器人小白与小量搭档,分则各自完成家务整理、香囊制作,合则一起接力香囊补货。

清理完垃圾后,机器人小白转身移动至沙发位置,将沙发上堆叠的衣物收纳好,放进脏衣篓。即使人为改变沙发上衣物的位置与形状,机器人也能一眼认出并叠好。

完成家务后,小白还将根据语音指令,给在做香囊的小量送物料,精准挑选货架上的不同材料,送到补货台上。这时,小量能自主转身到补货台,将小白端来的料筐移放至香囊操作台上。

机器人一边移动一边完成精准化操作,全程没有人为干预,且不需对周边环境提前建模或编程。这种多机协同与一镜到底的操作能力,源于公司自研的端到端具身智能大模型WALL-A。

大模型强加持下,机器人在开放随机的展馆环境中,完成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操作的一整套复杂动作。“我们的模型具备强大的通用性,能执行多种任务,针对新任务的微调也只需少量数据。”自变量创始人王潜表示,机器人在一种物体上习得的能力,可直接泛化到类似的场景和物体。

此外,自变量自研的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在展会上对外首次亮相。“量子2号”搭载WALL-A,全身自由度多达62个,已经能完成各类复杂动作演示。

AI大模型给机器人装上“大脑”,让机器人接手所有简单繁琐的重复性体力劳动,是自变量的目标。王潜认为,未来3-5年,第一批通用机器人有望进入C端,比如家庭的保姆机器人或室内服务机器人。

—02—

高空作业能手

突破船舶、高空等高壁垒行业

技术创新加速了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拓展,一些企业开始突破船舶、高空等高壁垒领域,成为替代制造业各类高危工种劳动者的主力。

在城市上空,高压电网的送电线路部分通常距地面仅几米高,在靠近楼房的点位易发生火灾、停电等风险,这就要对电线进行涂敷处理,把电线绝缘。

起飞、挂线、涂覆,在地面操作人员操控下,宝安企业壹智云生产的涂敷机器人只需几分钟就完成了传统3小时人工的高空绝缘作业。目前,公司的智能特种机器人已深度参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力建设。

与传统人工登杆、绝缘斗臂车相比,涂敷机器人可带电作业,降低人工作业风险,还保障了电网安全稳定。“我们的机器人施工效率提升了90倍,事故率降至0%,远低于行业平均1.2%水平。”公司COO金勇说。

除了“上天”作业,宝安的机器人还会“飞檐走壁”。行知行的爬臂机器人,上岗了中石油、中海油等石化储罐处理厂。

高达几十米的巨型储罐外壁上,机器人灵活移动,如壁虎般稳稳“粘”在钢铁立面上,用机械臂打磨除锈,搭配高压水射流清除锈斑,再均匀喷涂防腐涂料。

爬臂机器人还能清洗船舶,尽管身材小巧,但它身手敏捷,能覆盖全船98%的区域,遇到焊缝、凹坑等复杂曲面,也如履平地,1小时就能完成50平方米储罐的全面“体检”。

“以往,罐壁检修需要工人系着安全带挂在上边作业,不仅危险,效率还低。现在有了爬臂机器人,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5-10倍。”行知行市场部总监李军说。

—03—

车间机器人工友

“聪明脑子”让生产提效

具身智能浪潮下,传统工业机器人加速与AI融合。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赋予了机器人智慧大脑,为制造业升级打开更多空间。

今年4月,依托运动控制领域20年的积淀,华成工控推出新一代具身智能控制系统。

搭载该系统的双臂机器人,拥有7个自由度,结构模拟人的肩、肘、腕关节,融合工业级力控和AI,双臂可实现同步作业,完成精密装配、复杂抓取等任务。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不同,具身智能控制系统不需太复杂的编程,通过“拖动示教”,就能快速完成操作指令设定,实现“手把手教学”。

工人直接牵引机械臂至目标位置,系统就能自动记录运行参数,这大大降低了编程和调试成本。“机器人可以完成重复性高或者精细的工作,让技术工人有更多时间投入研发或者处理更复杂的工作。”

“对工业场景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们都是先有需求和场景,再开始做产品。”目前,该产品已在工业协作、柔性装配等场景通过验证。

大模型大脑的接入,推动更多工业场景生产提效。比如,墨影科技通过“墨影天工移动协作系统”,成功攻克工厂部署工业机器人时间长、需反复调试的工业场景难题,接入“天工系统”,机器人工友几周就能上岗。

从华为云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落子,“具身智能港”加速成型,到具身智能产品多场景加速落地,产业大区宝安,让前沿技术在这里加速用起来、更好用。这条未来赛道上,宝安还在加速奔跑。

撰文:罗维维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孙梦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