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分就业社区是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抓手。7月14日,记者从天河区人社局获悉,天河区深植社区土壤,通过搭建基础平台、升级就业智慧服务,整合资源,扩大岗位供给,构建“家门口就业生态圈”。目前,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8763.19万元,惠及企业563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逾6.7万个,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1891人。
求职画像:精准导航就业之路
晴朗的早晨,陈明身着整洁的制服,自信满满地步入奥体片区车辆协管员岗位。他手持智能终端,娴熟地操作设备,引导车辆。
而就在半年前,37岁的陈明曾陷入失业困境,四处求职无果,心急如焚。他拿着装满简历的文件袋,走进黄村街道荔苑社区居委会寻求帮助。
社区主任李美玲敏锐地察觉到陈明对找工作的意向模糊且不确定。她没有直接塞给他岗位信息,而是用职业测试工具,根据陈明的讲述,为他绘制精准的求职画像。
当最终的六边形图谱生成,李美玲主任又帮他匹配到刚更新的职位信息: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正在招聘奥体片区车辆协管员。岗位要求执行力强,高效处理现场状况,熟练运用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这简直和陈明的求职画像完美契合。最终,在社区的帮助下,陈明通过面试,顺利入职。
“部分求职者存在职业认知迷雾区,我们引入职业测试工具,为他们画像,照亮求职方向,提升岗位匹配的效率。”李美玲主任说,荔苑社区为失业人员量身定制了“政策+测评+岗位”三位一体的帮扶方案,社区已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8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100%。
“陈哥在新的岗位,适应能力强,很快得到同事们认可。”李美玲主任说。
技能筑基:培训提升就业底气
“玲姐,恭喜你!成功入职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文员辅助岗,下周一报到!”珠吉街道珠村北社区就业专员戴婷婷把消息告诉梁小玲。这样的好消息一扫梁小玲此前待业的焦虑。
44岁的梁小玲自从小女儿诞生后,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随着女儿逐渐长大,梁小玲渴望找份“家门口”的工作。由于离开职场多年,缺乏专业技能,她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
一天下午,社区就业专员戴婷婷敲开了梁小玲家的门。“玲姐,街道组织办公软件提升和现代办公实务培训,还为像你这样情况的姐妹准备模拟面试,你愿意参加培训吗?”戴婷婷看着梁小玲说,有技能,找工作才有底气。
梁小玲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经过反复练习,梁小玲掌握了老师教的所有技能。考核后,她顺利拿到培训合格证书。如今,梁小玲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社区均成立就业服务小组,与辖区内企业、商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的用工服务模式,为失业人员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推荐合适就业岗位。”街道负责就业工作的简艳玲主任说,辖内6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标准,达标率为100%。
社区搭台:陪跑帮扶创业致富
夕阳西下,58岁的梁明松俯下身,一一照顾着十几盆绿萝。清脆的订单提示音响起时,梁明松盯着手机,露出满意的微笑。这些绿萝已被一家公司订购,卖出好价钱。
两年前,梁明松视力残疾的妻子韩姨被查出患有脑部肿瘤。病魔的侵袭,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社区就业专员小汤得知情况后,主动登门了解情况。小汤发现失业在家的梁明松在小区一角的闲置狭长空地培育了许多精致的小型盆栽,吊兰、富贵竹……生机盎然。小汤进一步了解后,得知梁明松曾在绿化公司工作多年,掌握培育绿植的技术,本人有创业意向,苦于没有销路,创业梦想只能搁置。
小汤把梁明松的情况报告给居委会主任蒋华平。蒋华平决定利用创业指导进社区的机会,邀请创业导师指导梁明松完善营销方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步制定帮扶措施。
从此,社区工作者化身“推销员”,积极对接周边学校和企业,将梁明松精心培育的一盆盆绿植送进办公室、教室。随着订单不断流入,梁明松的家庭月收入稳定上升。如今,韩姨病情有所好转,还能帮忙打理生意。
“我们社区有广州信息港、时代E时光等产业园区,企业850家,从业人员3.8万人,创业资源十分丰富。像梁叔这样的创业故事并非个例。”蒋华平说,社区整合企业资源,为每位有创业意向的居民建立“能力+资源+限制”动态档案,招募创业导师陪跑,构建了完善的创业帮扶机制。
“梁叔如今主动担任社区绿植顾问,带动就业困难人员加入产业链。”小汤说。
从精准画像点亮求职者的迷茫,到技能筑基重塑失业者的信心,再到创业陪跑激发困难群体的潜能,天河区的“组合拳”,形成了覆盖全域、直达末梢的“家门口就业生态圈”。这不仅有效破解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根基层的人才富矿。
南方+记者 郭苏莹
通讯员 何平 钟惠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