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关节剧痛?警惕蚊媒传染病“基孔肯亚热”

作者 郭雨欢 2025-07-23 16:23

近日,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关注。针对这一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发布科普文章指出,防蚊灭蚊是关键。

感染了基孔肯雅热会有什么症状?关节痛要“划重点”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简单来说,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它和大家比较熟悉的“登革热”算是“表兄弟”,本身不会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大部分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的人(尤其是儿童)可能症状很轻微,甚至没感觉。但部分人感染后,通常在“被叮咬后3-7天”,会出现以下症状:

1. 突发高烧:常常烧到39甚至更高。

2. 剧烈关节痛:这是它最典型的特点!手指、手腕、脚趾、脚踝等小关节会非常疼痛、肿胀,甚至影响活动。这种关节痛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3. 皮疹:身上可能出现红色的斑疹或丘疹,有点痒。

4. 肌肉痛、头痛:感觉全身酸痛,乏力。

5. 恶心、呕吐。

如果近期去过有病例报告的地区,或者被蚊子叮咬后,出现了“突发高烧+剧烈的关节疼痛/肿胀”,一定要及时就医,告诉医生你的旅行史和症状,帮助医生准确判断。

佛山有病例,如何应对?

1. 风险存在,但不必恐慌基孔肯雅热在广东并非首次出现。佛山出现病例,意味着传播病毒的白纹伊蚊(花斑蚊)在广东广泛存在。河源同样有这种蚊子,理论上存在传播风险。

2. 关键在于防蚊灭蚊: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退烧、止痛)。最有效、最根本的预防方法,就是防止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

3. 可防可控:只要大家做好防蚊措施,清除蚊虫孳生地,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它不是新出现的“怪病”,有成熟的防控经验。

如何科学防范灭蚊防蚊?

对付基孔肯雅热(以及登革热),防蚊灭蚊是唯一法宝!请大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 清除蚊子“老巢”(孳生地)

清理积水是防蚊最关键的一步,要重点检查家里、阳台、院子和天台的各个角落:花盆托盘里的积水要及时倒掉;闲置的瓶瓶罐罐、轮胎要么清理干净要么倒扣过来,避免积水;废弃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若有积水,直接扔掉;水缸、储水桶要加盖密封好;堵塞的沟渠赶紧疏通;竹筒、树洞里的积水则用沙土填实。要知道,蚊子的幼虫(孑孓)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积水中,把积水彻底清掉,就能从根源上断了蚊子的繁殖之路。

2.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叮咬

居家可安装纱门纱窗,这是物理隔离蚊虫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蚊帐时,尤其要注意给婴儿床和儿童床配备。清晨和傍晚蚊子最活跃,此时外出,裸露皮肤要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或柠檬桉油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使用时遵循说明书,儿童需选专用配方;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同时避开蚊虫出没的高峰期(日出后 1-2 小时和日落前 2-3 小时),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久留。

3. 社区环境维护

在社区里,要积极参与小区、街道组织的灭蚊行动;同时主动督促物业清理公共区域的积水,比如地下车库集水井、绿化带里的垃圾积水等;若发现公共区域有积水容器,可及时向社区或爱卫部门反映。

家有老人小孩更要注意!

儿童活动多,防护意识弱,更容易被叮咬。家长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做好防护(衣物、驱蚊剂、蚊帐),并留意孩子有无发热、关节不适等症状。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如果感染,症状可能更重,恢复可能更慢,尤其要注意避免并发症(如慢性关节炎),更要严格做好防蚊。

科室介绍

儿科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重点建设科室,全科现有儿科病区、新生儿科病区。门诊开设有儿科门诊、儿童保健门诊。科室配备有儿童肺功能仪、常频和高频呼吸机、儿童纤维支气管镜、多功能婴儿培养箱、婴幼儿辐射抢救台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临床新技术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有博士2名,硕士3名,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儿童就医需求,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儿科特聘专家,专业涵盖儿童内分泌、神经、呼吸、消化、肾病、遗传代谢病、儿童发育行为和新生儿危重症抢救等。儿科开设有哮喘的标准化门诊、过敏专科门诊、雾化治疗中心,为哮喘患儿提供系统规范化的诊疗服务。生长发育专科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专业的检测,给予全方面的评估及指导,并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长期随访管理。

儿科以遗传代谢和生长发育为专科特色,开设有遗传代谢病分子诊断专科门诊,为患儿提供基因突变检测选择策略指导,为基因变异致病性进行解读;另外医院配备有实验室及科研人员,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可对致病性不明确的变异进行功能分析,以确诊疾病。全体医护人员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竭诚为广大人民服务。

家介绍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肖昕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双聘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专业特长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7年,创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新生儿科和小儿遗传代谢病实验室,擅长于新生儿疾病及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机械通气、新生儿全肠道外营养等诊疗技术,儿科/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应用先进的质谱检测技术和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开展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积极开展遗传代谢病的早期干预,小儿遗传代谢病诊治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学术任职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出生缺陷与遗传代谢病学组顾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母婴医学与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儿童精准诊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实用临床儿科杂志》《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和《广东医学》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委专家;广州市医疗事故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李建文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柔性专家,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疾病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1982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40年来一直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从事医疗、教学工作。有30多年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儿科病房管理和危重症救治工作经验。承担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临床教学任务,治学严谨。

专业特长

擅长儿科及新生儿疾病的呼吸、消化、营养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以及重症监护。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早产儿肺疾病、儿童重症肺炎、儿童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呼吸道重症的机械通气治疗和管理,儿童健康保健和生长发育(体格及智力发育)的评估。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李华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一线工作20余年,主要专业方向为儿童重症和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的诊疗。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免疫。先后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进修学习,对儿童常见病、生长发育疾病(矮小和性早熟等)及儿童危急重症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儿科危急重症及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学术任职

河源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源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常委。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邓文霖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症的救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疾病的预防及健康指导有较丰富经验。擅长对儿科呼吸系统(肺炎、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消化系统(腹泻病、胃炎)、过敏性疾病、手足口病、新生儿肺炎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学术任职

广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专业组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儿童生长发育分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儿童健康发展分会委员。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通讯员 丘伊彤 供图

徐婧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专业特长

擅长新生儿危重症的治疗,尤其是高危儿、早产儿的管理,随访及早期干预,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矮小症、性早熟)、儿童保健,营养管理,对儿童常见难治性多发病如小儿鼻敏感、小儿喘息、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行为方面的疾病,比如小儿遗尿、抽动症等拥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撰文:郭雨欢 丘伊彤 孙鹏飞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