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广东揭阳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在东粤化学成功试产。这项技术属国际首创,能够将原本难以回收利用的混合废塑料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不仅填补了产业化技术空白,也为世界资源循环利用难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这样的“世界首创”,为何在揭阳?这样的技术突破,为何能在广东率先实现?背后既有科技创新的积淀,也离不开揭阳党委、政府务实高效的服务和广东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首创技术,源自广东对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和坚定布局。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创新强省。近年来,广东聚焦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此次揭阳试产成功的“一步法”混合废塑料裂解技术,正是这一战略布局的成果体现。它通过打通“废塑料—原料—高端材料”全链条,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打开了新的路径。
东粤化学项目的成功,也说明一个道理:只有把实验室的创新真正转化为工程能力、产业能力,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做实。这不仅是揭阳的成功实践,也是广东推动新质生产力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
落地揭阳,体现的是“敢干、实干、快干”的务实精神。
从项目引进、选址规划,到设备安装、工艺调试,再到试产成功,这项全球首套装置仅用一年时间完成,跑出了“三年工程一年干成”的“揭阳速度”。这种效率,不是靠催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机制创新、部门联动、靠前服务干出来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揭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全力推动项目“签约即开工、落地即见效”,为企业破解难题、协调资源,提供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持。正是这种务实高效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有信心、技术有条件、成果有土壤。
这也再次证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府的角色尤为关键。只有政府当好“服务员”,企业才能当好“主角”;只有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的机制,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放眼全省,“揭阳样本”是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有力注脚。
从广东揭阳起步的这项首创技术,不仅解决了一个废塑料资源化的大问题,更回答了一个发展的根本命题:技术创新如何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当前,广东正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创新,方向在绿色。东粤化学的项目不只是一个工厂的投产,更是一个绿色产业链条的起点。随着上下游裂解气分离、再生塑料加工等项目的跟进,这里有望形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化工和高端材料产业集群。
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广东要继续发挥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的优势,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更多首创技术、关键技术在本地转化落地,变“实验成果”为“发展成果”,变“技术优势”为“产业优势”。揭阳已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广东“揭阳样本”正在路上。
记者:唐楚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