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世界粤商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宣读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七届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暨光彩事业贡献奖的决定》,其中,东莞市兆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培获评“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今年68岁的大朗人陈锡培自1987年创业开始,坚持了整整38年。从一家几十人的小毛织厂,到如今掌舵多家企业,他不仅有敢为人先的魄力,还有无私奉献的胸怀,毫无保留分享管理经验;更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排除万难推动环保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在陈锡培等一批行业领军者的不懈努力下,大朗毛织实现了从传统加工向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如今,大朗毛织揽下了多张国家级产业名片,绽放璀璨光芒,而陈锡培的故事,正是大朗从“三来一补”小作坊到“中国羊毛衫名镇”“世界毛织之都”的生动缩影。
敢为人先的“毛织拓路者”
1987年,30岁的大朗本地人陈锡培揣着全部积蓄购置了30台织机,带领几十名工人成立了东莞市兴业针织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大朗本土毛织创业者。他凭借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将小厂发展为大型民营企业,其创业经历成为大朗“夫妻店”“兄弟厂”遍地开花的缩影。
“那时候设备简陋,冬天冷得手指生疮,夏天热得汗流浃背,但大家干劲十足。”陈锡培回忆道。当时大朗的毛织厂大多做贴牌加工,利润薄、风险高。陈锡培却咬着牙,东拼西凑买了从德国、日本、瑞士进口的电脑横机,这在当时可是“天价”设备,“别人说我疯,但我知道,不搞技术升级,永远只能给人打工。”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电脑横机让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倍,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他精心经营的“纪凡登”品牌于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成了大朗第一个名标产品。“那时候走在街上,看到有人穿我们品牌的毛衣,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陈锡培笑着说。
引领大朗毛织产业升级
2001年,在大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陈锡培积极响应配合,大朗成功举办了首届毛织产品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这是毛织企业与国内外采购商对接、拓展渠道的重要平台,也为大朗毛织走向世界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2002年,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初现雏形,陈锡培协助政府、联系各毛织企业,成立了东莞大朗商会,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次年,他又以商会为依托,联合企业在大朗建成集毛织产品交易、展示和物流中心于一体,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大朗毛织交易中心,在产业升级、贸易便利化、品牌建设等产生了多维度的积极影响。
陈锡培以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成为大朗毛织产业发展的关键引领者。在他的积极带动下,大朗毛织产业从“来料加工”模式逐步走向“自产自销”,从“贴牌生产”迈向打造“自有品牌”。2006年,他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这份荣誉,他当之无愧。
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大朗毛织产业的不断发展,陈锡培不仅关注企业的壮大,更将目光投向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走进大朗富民工业城,占地约222亩的大朗环保专业基地格外醒目。这个由陈锡培牵头,毛织协会成员合作投资建设的项目,创新性地将洗水、印花、染色等工序集中管理,配套日处理1.5万吨污水。这项投资近4亿元的“吃力不讨好”项目,源于陈锡培十年前的远见。
“毛织业要可持续发展,环保是绕不过的坎。”陈锡培说,当时他排除万难上马项目,如今该基地已吸引200余家企业入驻,成为东莞七大环保专业基地之一,让大朗在产业升级中守住了绿水青山。
陈锡培除了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工作者,他担任了1届东莞市政协委员,连任了4届东莞市政协常委,并在多个行业协会中以创会会长的影响力,起到政企桥梁的作用,助力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壮大。
如今,大朗毛织市场主体超2.9万家,从业人员超20万人,全产业链年销售额达72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具规模、产业链最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并先后荣获“中国羊毛衫名镇”“世界毛织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服装)”“共建世界级毛织产业集群先行区”等多张国家级毛织产业名片,这是对所有为大朗毛织产业而奋斗的人的最美褒奖。
南方+记者 施美
通讯员 刘苏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