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阳山县锚定“挖资源、拓市场、育人才”三大核心要素,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实现乡村“造血”能力持续升级。
目前,全县15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132个超20万元、46个超50万元,316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赋码登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资源促动:唤醒“沉睡家底”催生多元业态
走进阳山县大崀镇旱地西洋菜基地,千亩菜田绿意盎然,村民们忙着采收打包,一派丰收景象。这个投资约1500万元的基地,通过“党组织+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户”模式,建成创意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40万元,带动2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是阳山盘活资源促发展的生动缩影。
大崀镇松林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黄文涛 摄
大崀镇松林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黄文涛 摄
依托本土文化与生态优势,阳山精准发力,推动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业态协同发展,让“沉睡资源”变身发展“新引擎”。
做优农业资源:紧抓清远市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机遇,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打造清远(阳山)鸡、清远丝苗米、阳山西洋菜、阳山淮山、阳山玉米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省级“菜篮子”基地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1个,1707家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主力军”。
激活文化资源: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打造“研、学、游”一体化路线,形成“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小江镇下坪村借美丽示范乡村建设契机,推出党性教育与休闲康养融合项目,承办16期培训班、开展130余场文化活动,吸引近1.3万人次参与,带动产值近550万元,村集体增收超55万元。
用好森林资源:作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阳山推行“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元经营模式,2024年林业产值同比增长28.9%。秤架瑶族乡、杨梅镇创新“村集体+农户+企业”模式发展灵芝产业,前者带动55户180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分红2.4万元,获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后者推动全镇灵芝种植达500多亩,预计年产值450万元。
多维赋能:拓宽增收路径共享发展成果
“以前农产品卖不上价、愁销路,现在有公司统一对接订单,我们只管安心种!”七拱镇火岗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阳山多维赋能集体经济的成效。该村联合企业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村集体持股60%,构建“采购—销售—售后”完整体系,2024年升级为覆盖全镇17个村的“七拱寻乡记公司”,年销售额400万元,带动村集体分红约40万元。如今这样的案例在阳山遍地开花。
七拱镇火岗村委会沙园村小组。七拱镇供图
七拱镇火岗村委会沙园村小组。七拱镇供图
阳山从村企合作、模式创新、产销对接三方面发力,构建集体经济与农户增收的紧密联结机制——
村企合作促升级:通过组建合资公司,推动零散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转型。杜步镇石溪村成立强村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种苗、技术及销售,打造澳洲坚果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预计6000万元,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亿元。
模式创新拓渠道:探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拓宽农产品销路。黄坌镇王村村村干部发起成立合作社,收购销售农副产品,已为村集体增收11万元;岭背镇蒲芦洲村以党总支部牵头成立沙田柚合作社,村民以柚树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则负责统一种植标准、品牌营销和渠道拓展,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报酬”分配体系,2024年全村沙田柚种植面积达7000亩,村集体增收36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
产销对接解难题:依托驻镇帮扶工作队,以“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销售”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消费帮扶,累计销售额达1.25亿元,有效破解农产品滞销问题。
人才带动:汇聚“雁归力量”筑牢发展根基
“在外打拼多年,还是想回家乡做点事。”七拱镇返乡青年陈世维的选择,是阳山“引才回村”的生动写照。他将村内“富民车间”改造为农副产品集散地,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销售11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超400万元,带动1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200余元。如今,越来越多人才扎根阳山,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阳山以“雁归计划”和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载体,叠加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精准引育人才,为集体经济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凝聚乡村能人力量:挖掘在外优秀人才资源,通过定期联络、返乡考察等形式推介发展机遇。七拱镇17个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主动对接能力突出的青年人才与企业家返乡,推动乡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其中,吸引企业家黄志伟返乡注册“乡雅仔”丝苗米品牌,辐射带动水稻种植2550亩,年产值1800万元;阳城镇五爱村发动乡村能人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旧石粉厂打造高端民宿,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
阳山丝苗米成熟。 冯国志 摄
阳山丝苗米成熟。 冯国志 摄
精准选育人才:推进“雁归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完善“县—镇—基地”人才服务网络,举办培育活动,设立村级人才基金。今年已建成16个产业人才引育基地,培育实用人才360人。如江英镇选育阳山鸡产业带头人黄春喜,推动全镇鸡产品月销量从0.8万羽增至3.2万羽,年产值从1.5亿元升至1.8亿元。
以资源为基、以赋能为翼、以人才为核,阳山县正持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稳步前行。
南方+记者 段灿
通讯员 李卓华 邝一飞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