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消耗超千万颗种植体!中国口腔种植的“速度与创新”,都在这场广州研讨会上

广东健康头条 2025-09-27 17:55
01:36

一年消耗超千万颗种植体!中国口腔种植的“速度与创新”,都在这场广州研讨会上

9月26日,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联合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在广州主办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学专委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口腔修复种植分会第三次学术年会。全国口腔种植领域专家齐聚,围绕学科发展现状、技术创新与未来方向深入交流,同期还庆祝该院口腔种植科建科30周年、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发展速度显著:从技术引进到规模普及

会上,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刘宝林回顾行业历程时提到,中国口腔种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始于选派团队赴瑞典学习种植牙技术。“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年消耗的种植体估计仅一两万颗,如今已突破千万颗。”刘宝林教授表示,从事口腔种植的专业人才数量大幅增长,技术普及让更多缺牙患者受益——尤其是全口无牙老人,通过口腔种植,就能解决进食难题,改善营养吸收。

刘宝林。

刘宝林。

技术创新突出:数字化领先,自主研发破局

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王兴指出,近年来中国口腔种植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领域进步显著,部分应用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引领国际,数字化技术覆盖种植治疗从外科到修复的全流程,既提升便利性,又保障精准度,减少并发症。”

王兴。

王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赖红昌补充,国内数字化技术应用呈现“多点开花”态势,上海、北京、广州及西部城市均有丰硕成果,国产种植产品凭借高性价比远销海外;国内首台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的研发,更标志着行业进入自主创新新阶段;学科已从早期“跟跑”转向自主创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软硬组织增量、种植体周炎诊疗、美学区与无牙颌种植等临床领域实现突破,还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种植”、组织再生研究等方向硕果累累。

赖红昌。

赖红昌。

人才与学科建设:梯队完善,教育支撑有力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支撑。王兴提到,1978年全国仅约5700名口腔医生,如今已增至约38万,年新增约2.5万人,口腔医学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主任陈卓凡介绍,科室搭建“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平台,编写种植学教材,形成“老专家带教—中青年骨干攻坚—青年医生成长”的梯队模式;同时通过种植准入考核、诊疗质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输送专业力量。刘宝林也指出,南方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口腔种植技术开展早、覆盖广,且定价贴近民生,成为技术普及的重要范本。

陈卓凡。

陈卓凡。

未来展望:聚焦老龄化,攻坚前沿技术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专家们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王兴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全口无牙者占比较大,“需将无牙颌患者口腔健康保障纳入重点,通过技术优化让更多老人享受到种植服务,改善咀嚼功能,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华南颅颌干细胞中心教授施松涛则聚焦技术前沿,“当前种植体多为金属材质,缺乏天然牙的牙周膜和牙髓及其相应功能,未来需攻坚牙再生难题,探索干细胞再生技术,实现‘缺牙再生’的终极目标,让再生牙具备天然牙的各项生理功能。”赖红昌也期待人工智能进一步渗透,“从诊断、治疗方案设计到术后维护,AI有望全面提升种植精准度与效率,推动行业再上台阶。”

施松涛。

施松涛。

闭幕式上,王兴表示,中国口腔种植需以技术为翼、以人才为基,在应对老龄化需求中持续突破,为百姓口腔健康筑起更坚实的保障。

文字:南方+记者 张梓望

拍摄: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