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毛细血管”,对于吸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微企业充分获得金融甘霖,激发小微企业市场活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无疑为破解“融资难”提供了新路径。近日,八部门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从八个方面提出23条具体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广东的政、银、企、担等各方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点、堵点和痛点,多举措化解小微企业融资的隐性壁垒,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为了全面展示广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广东在行动”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前不久,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因“香港接单、广州运营”模式遭遇融资瓶颈,多家银行以“贸易背景真实性存疑”为由拒绝授信。在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帮助下,广州天河区工作专班创新“数据穿透法”,调取外汇监测系统数据、海关报关记录、跨境平台流水等多维度信息,为企业贸易真实性“画像”,促成中国银行为其授信1000万元。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给我国众多外贸企业带来冲击,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面临的压力更大。
这家小微企业遇到的融资困境并不鲜见。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周期短,多数缺乏连续、稳定、规范的财务记录和高质量信用信息。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画像”,助其迈过融资的“第一道门槛”,是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搭起“信息桥”
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
“真没想到‘粤信服’平台上的银行机构信贷审批效率这么高,线上申请贷款次日就能发放,这30万元贷款真是解决了我们年终囤货的燃眉之急。”去年底,韶关始兴一名个体工商户老板拿到了始兴农商银行发放的贷款。
他所说的“粤信服”即广东融资信用综合服务平台,是广东省政府确定的唯一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面向全省提供一站式综合融资服务。
在佛山市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对接会上,小微企业主现场扫码粤信服小程序发布融资需求。南方+记者 黎华联 摄
在佛山市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对接会上,小微企业主现场扫码粤信服小程序发布融资需求。南方+记者 黎华联 摄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然而,小微企业规模较小、财务透明度较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其融资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围绕这一问题,去年11月12日,“粤信服”平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区”正式上线——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为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搭建起高效信息桥梁。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只需简单输入企业的期望融资金额等信息后,选择3家意向银行,即可提交融资需求;对于银行而言,可通过专区获取企业融资需求、融资信用报告、融资结果反馈等信息,助力金融服务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一名银行一线客户经理表示,依托“粤信服”平台,可实现融资需求“线上直达”。“这个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归集、扫码申贷缩短流程环节,让我们的审贷效率大大提高。”
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搭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区”的目的之一,就是着力解决传统融资渠道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信息壁垒问题。
“我们将企业申报和推荐清单的‘5项标准’,进一步细化为19项可采集、可量化的指标,其中10项信息系统自动对接信用广东平台获取。”该负责人表示,工作专区现已开通各级工作专班210个,登记走访人员10.09万余人,对接银行机构一级行180家,开通分支行14384家,参与信贷经理数共3.5万余人,已走访企业497万户。
形成“一张网”
从“看不清”到“看得透”
“有数据统计,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三五年。给中小企业贷款就像给孩子贷款,有时我们也为难。”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坦言。
这份“为难”的背后,是银行与企业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有限的资源下,银行由于“看不透”小微企业、得不到小微企业的全面“画像”,不敢盲目放贷,导致信贷市场小微企业融资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依托信用广东平台多维度数据资源,帮助银行精准识别全省小微企业信用状况。”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信用广东平台纵向联通了信用中国和21个地市信用平台,横向联通了52个省级部门,汇聚了全省1900多万家经营主体的信息,形成全省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一张网”——这些信息覆盖了注册登记、行政管理、水电气、不动产等947个信息资源,数据总量达到了252亿条,为银行精准为小微企业“画像”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在公共信用信息之外,银行还需要借助市场信用信息提升“画像”精度。为此,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还组织粤财征信公司等专业持牌征信机构,主动接入市场交易数据及产业链场景数据,进一步解决企业经营数据获取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各地市也铆足干劲,通过深度挖掘本地信用数据资源,助力将小微企业的信用价值转化为信贷价值。
在广州,银行金融机构与广州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协助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通过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小程序获取信用报告,为企业抢抓研发窗口期提供贷款支持;在江门,台山市工作专班引入茂名市、惠州市沉香产业数据,为台山农商行支持本地沉香种植企业提供了精准行业数据支持;在湛江,建设银行运用“产业图谱分析”,结合用电量、订单量等12项经营指标,创新“抵押+信用”组合贷支持廉江一家电器企业扩产……
“小微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协同,为银行贷前准入、贷中放款和贷后管理提供了全面支持,使得我们在授信过程中更加放心。”一名银行人士表示。
大数据加持
助力小微融资跑出“加速度”
“我们刚投产就遇到了资金荒,在政府和银行的帮助下,获得了100万元授信,其中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已经放款。”肇庆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说。
这背后,是肇庆高要区工作专班推动肇庆农商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和风控模型,对企业研发能力、订单履约等200余项指标进行智能评估的结果。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授信中信息不对称难题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其中,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赋能,是助力小微融资跑出“加速度”的重要路径之一。
记者发现,省内各家银行正大力推动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提升数据整理挖掘能力,着力破解小微融资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
例如,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基于行内外大数据和智能审贷模型,有效识别推送潜在客户名单,缓解基层“不能贷”的压力;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创新优化风控模式,从涉税大数据、供应链、不动产抵押、银保等不同维度为小微企业度身定制金融服务……
在省级层面,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依托数据要素实验室机制研发精准匹配各类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
广东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会同广东联通公司、粤财征信公司创新建设数字发改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同时,组织银行、专业服务机构在可信数据空间上研发加载模型算法,通过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等方式开发应用敏感数据,提升金融授信联合建模水平,高效服务银行信贷产品设计、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工作。
此外,小微企业通过“粤信服”平台发布的融资需求,也通过先进算法技术被精准匹配到具体金融产品,并自动推送至相应金融机构,提高融资对接的靶向性。
南方+记者 唐柳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