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澄海中学举办110周年校庆活动。百年老校育人树人,校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叙往昔情谊。新老“澄中人”齐聚一堂,整个校园沉浸在欢乐、温馨又热烈的氛围里。
澄海中学举办110周年校庆活动。
澄海中学举办110周年校庆活动。
校庆活动中,同步举办了澄海少年科学院及澄海中学博士专家智库揭牌仪式,澄海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据介绍,澄海少年科学院是潮汕地区首个少年科学院,由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等专家学者担任顾问,高校学者、科创企业家等组建导师团队共同打造的区域科学教育示范平台。
澄海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
澄海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
传承百年老校精神,建设少年科学院
“作为一名澄中的弟子和子弟,我万分感激母校对我的培养,也感念许多优秀校友给予我的启迪。”作为澄海中学2000届校友,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表回母校的感想。在他看来,澄海中学的教育精神一直感召着他,使他在大学教育事业中勤勉工作。
谢湜表示,澄海中学与中山大学渊源深厚,近年来两校的合作也不断深化。例如,共建青少年美育基地、联合举办音乐会和艺术展、聘请中大博士校友担任成长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等。
在110年校庆的历史节点上,澄海中学梳理了过去十年的办学经验,为下一个十年制定规划和目标。其中,澄海少年科学院便是新的着力方向。
学生热烈欢迎校友们回家。
学生热烈欢迎校友们回家。
记者了解到,澄海少年科学院的课程建设紧紧抓住根本,突出育人,以育人目标统领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用统筹兼顾的方式推进课程建设实践,落实课程整体育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促进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建构。
澄海中学党委书记王旭宜表示,“建设澄海少年科学院,我们着力构建科学教育、创新实践和竞赛培育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据介绍,这一课程培养体系包含“三个层级、四大主题、九大领域”,既注重普及又兼顾拔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该课程体系以“探界无涯科学”为核心,构建“现象解码→项目实战→极限挑战”三级能力链,科普课程融合生活场景实验,科创项目直击产业真实问题(如新能源、智能家居、AI智能实验),竞赛体系对接白名单赛事(如科创、奥赛),形成从兴趣激发到顶尖输出的闭环培养链。
同时,采用“双导师制”(高校教授+校内教师)与“场景化实验室”(如ai实验室、科创实验),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完成从文献研读到形成作品的完整科研训练,培养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工程创造力的未来科学家。
共话未来科学发展,激励学子前行
记者了解到,澄海少年科学院特别采用四维资源赋能平台,即与高校实验室合作延伸,构建前沿课题微科研营;与优秀企业合作,引入行业前沿技术,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对接产业资源;设立“少年科学家奖”,表彰在科研创新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校庆活动中,澄海中学同步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以澄海中学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变革与发展,实现县中崛起。
澄海中学科学馆内景。
澄海中学科学馆内景。
校友嘉宾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作主题演讲,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研究院数学部主任杨小舟、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天爵、开立医疗董事长陈志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林伦伦。
王庭槐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的教育会受到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做出改变。他提出,“师生应当具备四种能力:提问、批判、协作、创新。”陈新滋院士则激励学子们:“在人生与科学的追求中,每天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能慧眼洞悉是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