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侵占土地、污染环境,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阻碍“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的突出短板。如何破解建筑废弃物收集难、处置与高值利用难的治理困局?从化区城管执法局精准聚焦建筑废弃物治理全链条,压实各方主体责任,通过采取系列举措,让一幅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监管-处置-利用”的全景图渐次铺展。
统筹建成全域处置网络
实现消纳规范化
走进从化区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破碎机正轰鸣着将混凝土块粉碎成再生骨料,运输车辆沿着硬化坡道有序进出;资源化处理中心内,自动化生产线将碎砖瓦转化为透水砖,木料破碎后经高温加压成型为复合板材......这幅循环再生的产业图景背后,是从化区城管执法局精心部署的4处专业消纳场和6个循环利用项目组成的高效处置网络,日均处置建筑垃圾已完全满足从化区生产生活需要。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作业中
近年来,从化区城管执法局立足区域实际,通过系统整合属地资源与深度挖掘镇街潜力,以工程回填与场地平整需求为突破口,统筹建成全域覆盖的处置网络,有力破解了城市建设建筑废弃物消纳难题。
“标准化建设是提升资源转化效率的关键抓手。我局严格执行《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规范》《广州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工作指引》,通过政策引导再生建材企业深度参与“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等重点工程,显著提升了废弃物就地转化利用率。”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消纳场装卸作业中
在强化标准引领的同时,从化区城管执法局建立健全诚信综合评价管理制度与风险管控制度,双轨并行引导消纳端规范发展,既有效防范消纳安全事故发生,又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落实电子联单全程追踪
实现闭环监管精准化
“滴——”伴随清脆的提示音,从化区城郊街的建筑工地内正生成当日首单电子联单。运输车辆启动瞬间,车载定位设备已开始向监管平台传输实时轨迹——这正是该区建筑垃圾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的日常图景。
以往依赖纸质单据的监管形式,存在源头不清、运输失管、数据碎片化等痛点,难以实现有效追溯。针对这些问题,从化区城管执法局积极落实全市电子联单管理制度,通过电子联单全流程追踪,显著提升行业治理精准度。
电子联单管理界面
据悉,该系统首先由建筑垃圾产生工地发起电子联单,自动记录产生时间及坐标定位,运输环节则依托车载定位设备实时上传行车轨迹,最终由处置端进行电子签收确认。简单来说,电子联单就像运输车辆的特殊“身份证”,是建筑垃圾闭环处理监管的电子信息载体,它使得建筑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目了然,实现智慧监管。经实践验证,该系统使产生工地建筑垃圾处置证办理效率大幅提升。
构建全周期治理体系
实现收运再生一体化
“在装修垃圾治理领域,我局以系统思维构建‘前端收集-中端运输-末端处置’全周期管理体系。”从化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收集端,一方面,统筹规划建设标准化收储网络,以打造多功能资源集散中心为枢纽,整合装修垃圾、生活废弃物及低值回收物综合收储功能,在全区3街5镇共设立16处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另一方面,搭建从城绿色清运智慧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布统一收运服务电话,让居民动动手指便能享受高效清运服务。
智能新能源清运处置车
在运输端,则实施清运行业绿色转型行动,要求运输企业100%配置智能环保车型。据悉,广州从化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投运5辆智能新能源清运处置车,配备全密闭防渗漏箱体及北斗定位系统,单车年均可实现减排30吨二氧化碳当量。按规划,年内新能源车队将扩容至20台,形成年均600吨的低碳运输能力,为行业绿色转型作出示范。
而在末端处理环节,通过智能分拣、协同处置、场景化应用再生,有效释放废弃物“绿色潜力”,不仅提升城乡环境治理效能,更切实增强市民在房屋装饰装修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下一步,区城管执法局将继续紧扣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将建筑垃圾治理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攻坚任务。”该局相关负责人称。
文图:黄颖瑶 通讯员区城管执法局
编辑:黄丽敏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