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泰美镇车村村的供销渔场迎来开捕季,数万斤活蹦乱跳的叉尾鱼和鲮鱼正式起网上市。这批新鲜渔获,将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丰富大湾区“菜篮子”、推动优质水产品高效流通贡献力量。
在捕捞现场,工人们紧密协作,全身心投入到水产捕捞作业中。拉网、分拣、装运等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随着渔网缓缓收紧,一条条肥美的叉尾鱼和鲮鱼在阳光下银光闪烁。工人们凭借熟练的技巧,迅速筛选出符合重量条件的渔获,并装入充氧运输桶,最大程度确保鱼的鲜活度。这批新鲜渔获将第一时间送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现代化加工生产线上,经过精细处理与标准化制作,它们迅速蜕变为调味鱼片、酸菜鱼等标准化预制菜产品。随后,搭乘冷链物流,从“塘头”直达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据介绍,该供销渔场占地100多亩,今年预计产量有8万多斤,品种涵盖叉尾鱼和鲮鱼。渔场采用订单养殖模式,与县供销社企业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这种“托底加市场”的收购方式,为养殖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当市场价格低迷时,能确保养殖户的成本不受损失;行情向好时,养殖户则可收获可观利润。稳定的销售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合作养殖户郑锦存感慨道:“以前养鱼,既担心养不好,又怕养好了卖不到好价钱。现在供销社不仅为我们提供技术和鱼苗,还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协议,这就像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我们更有信心扩大养殖面积,把鱼养好,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不少。”
供销渔场的成功,仅仅是博罗县开展“社村”合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自推进“社村”合作工作以来,博罗县供销社紧紧围绕以产业带动发展、扩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结合本县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技术。通过供销渔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订单养殖模式,推动全县渔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博罗县供销合作联社已推动2500亩标准化养殖,并与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签订了300万斤的保底收购协议。同时,村集体通过渔场交易量获得居间服务收益。车村村等10个试点村集体已获得“社村”合作分红共100万元,与供销渔场合作的养殖户平均收益增加了10%。
展望未来,博罗县供销合作联社计划将水产这一“社村”合作产业做大做强。计划孵化更多博罗本地的供销渔业养殖基地,进一步完善鱼苗供应、养殖检疫、技术指导、兜底收购等养殖机制,以一站式服务模式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全力带动博罗本地水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博罗县将建设30个供销农场,示范种养面积将突破5000亩,年产出农产品超1万吨。同时,通过“社村”合作模式,预计服务带动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企业主体等超100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实现增收致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将推动博罗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更将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