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中午,伴随着鞭炮声与欢呼声,三艘全新打造的甲子龙船被吊车缓缓吊起落至瀛江水面,这是陆丰市甲子镇时隔15年举行的龙舟顺水仪式,由新关、东沃、后溪三社联手打造的龙船将在端午节当天再现“群龙闹海”的盛况。
五百斤铁钉铸就“海上龙船”
“咚咚咚”“砰砰砰”……在东宫妈祖庙前临时搭建的简易大棚里,随处可见长短、大小不一的木材,63岁的李初佝偻着背,将一枚枚铁钉楔入杉木船板。在他身后,13位花甲匠人正挥汗如雨,碎木屑如雪片般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樟木与桐油混合的清香。
5月3日开工至今,老匠人们用500多斤铁钉、20立方米木料,复刻着几乎失传的甲子龙船工艺。“扎底骨要像给人接骨,差半寸船就吃不住浪。”李初抚摸着初具雏形的船体,粗粝的手掌滑过龙骨接缝处。这位被称作“龙船工头”的老匠人有着二三十年的造船经验,每天带领团队工作8小时,耗时半个月打造了三艘全新的甲子龙船。
与常见龙舟不同,舟行于河湖,船航在江海,甲子龙船素有“海上龙船”之称,其身长约16米、宽约2米,重达3至4吨,通体选用高山杂木作龙骨、杉木作船板。
船身不见龙头龙尾,但船头彩绘的“龙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甲子港属内海,潮汐暗流交织,风浪大,立体龙头容易招风。”李初指向船头图腾解释道。这一特别之处藏着甲子人与海洋博弈的密码:樟木龙骨抗腐耐撞,杉木船板轻盈防渗,船底三道加强筋如同海上蛟龙的肋骨。
龙船划起来,人心就拢起来了
祠堂的记事簿里,夹着张泛黄的2009年龙舟赛合影。“当年的划手现在都当爹了。”东宫社区干部刘宏山翻动着相册回忆道。正是这份集体记忆,让新关、东沃、后溪三社全票通过了重造龙船的计划。
重启之路布满荆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又苦又累的手艺。”李初苦笑道。更棘手的是失传的工艺细节:船头彩绘该用几笔勾龙睛?船身吃水线精确到几指?没有图纸也没有相片,花甲匠人们在争论与试验中艰难复刻记忆中的“甲子龙船”。从扎底骨、制脚板、上大板,到钉花板、扎龙缆、上油打磨,“甲子龙船”需经历数十道工序,尤为考验功力的是平衡把控,标准龙舟的宽度一般为1.1米,但“甲子龙船”足足有两米宽,匠人们需凭数十年练就的手感,将两侧船身打磨至毫厘不差。“即便在现代设备的帮助下,仍然需要半个多月的工时,才能做好一条龙船!”李初说。
这场文化自救最终演变成全民行动。造一条龙船需耗资14万元左右,热心的乡贤、居民们在捐款芳名榜上留下了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端午节当天,三大社还计划举办友谊赛,每艘龙船可容纳60至80人,再现“群龙闹海”的盛况。
“扒龙船是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了团结奋进、同舟共济、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这次恢复扒龙船很有意义,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凝聚人心,一起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甲子镇东宫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成助说,三大社打破“各造各船”的旧例,首创联合造船模式,船舷的每道接缝都见证着宗族边界的消融,进一步促进宗亲和睦相处,谱写睦邻友好新篇章。
“时隔十五年重新迎来龙船赛,我非常感动,特别期待!”居民马永来说。“2009年那场龙船赛特别热闹,人山人海。”92岁的居民刘大爷回忆起当时龙舟比赛的盛况,仍然热泪盈眶。
阔别15年后为何能重返瀛江?背后还离不开甲子镇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以“绣花功夫”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的努力。当前,甲子镇作为中心镇,正积极塑造“三甲”地区“一江两岸、港产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向南联动甲子渔港,向东跨越瀛江东岸,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观看龙船友谊赛,聆听“百千万工程”最澎湃的潮音,感受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采写/拍摄/剪辑: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