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入海口,咸淡水在此交融,孕育出一片丰饶的“舌尖秘境”。位于番禺石楼镇的大岭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馈赠,将河海鲜的极致风味锁进一道道粤菜经典。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更被老饕们称为“粤菜水乡基因库”——20余道以咸淡水河鲜为魂的菜品,承载着“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千年密码。这座岭南古村落,正悄然成为美食爱好者们探寻正宗粤菜水乡风味的绝佳去处。
咸淡水碰撞:自然成就的鲜味哲学
大岭村,地处珠江水系咸淡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各类河海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浮游生物,使得这里的鱼虾蟹贝肉质紧实、滋味鲜甜,独具一格。每天清晨,当地渔民迎着晨曦,满载着刚捕捞上岸的新鲜河海鲜归来,这些还带着珠江水气息的食材,便是大岭村美食的灵魂所在。黄眉头、马鲚鱼、黄脚立、基围虾、白鸽鱼等,都是这片水域馈赠的珍品,为粤菜厨师们提供了施展技艺的优质食材。
大岭村有着丰富的河海鲜食材
这种独特的鲜,成为大岭村美食的根基。大岭村的老字号餐厅,家家传承着“养鲜秘笈”:用山泉水暂养鱼获三日去浊存清,以荔枝木熏烤逼出马鲚鱼仔的油脂香,甚至保留着“潮涨即烹”的古训——在鱼获离水两小时内完成烹饪。
水乡风味: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深谙粤菜烹饪精髓的大厨们,以本地河海鲜为原料,精心开发出20余道独具水乡风味的菜品。他们遵循粤菜“不时不食”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的食材特点,巧妙搭配调料,运用炒、煎、焗、蒸等多样烹饪技法,将每一种食材的鲜美发挥到极致。
在这些美味佳肴中,香煎黄眉头堪称一绝。黄眉头,又称黄皮头,是咸淡水交汇处特有的鱼类,鱼身泛着淡淡的金黄。每年四五月份,是黄眉头最为肥美的时节。厨师们挑选个头适中的黄眉头,处理干净后,用厨房纸巾仔细吸干鱼身表面的水分,以防煎制时溅油。随后,热锅凉油,将鱼轻轻放入锅中。随着“滋滋”声响,鱼身逐渐变得金黄酥脆,翻面再煎,直至两面都呈现出诱人的焦黄色。此时的黄眉头,外皮香脆,内里的鱼肉却依旧保持着鲜嫩多汁的状态,只需撒上少许细盐提味,无需过多调料,鱼本身的鲜甜便在舌尖上四溢开来,简单却令人回味无穷。
香煎黄眉头
如果说香煎黄眉头是水乡的婉约诗,那么马鲚鱼仔腊味煲仔饭便是农耕与渔猎文明的交响曲。马鲚鱼,因尾巴形似凤凰尾而得名凤尾鱼,开春后母鱼洄游至淡水水域产卵,鱼籽饱满,此时捕捞的马鲚鱼最为鲜美。疍家人会将马鲚鱼的鱼籽取出,晒制成“马鲚春”,用来制作煲仔饭,味道堪称一绝。制作这道煲仔饭时,先将精选的丝苗米洗净,放入砂锅中煮至半熟。接着,在米饭上铺上火腿、腊肠等腊味以及马鲚鱼仔或鱼籽干,再淋上少许特制的酱汁。随后,将砂锅置于小火上慢慢焗烤。随着温度升高,腊味的油脂慢慢渗入米饭中,与马鲚鱼的鲜香相互交融,浓郁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焗至锅底形成一层金黄香脆的锅巴时,这道马鲚鱼仔腊味煲仔饭便大功告成。食用时,用勺子将米饭、腊味和鱼籽充分搅拌,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米饭的软糯、腊味的醇厚以及马鲚鱼的鲜香,口感层次丰富,令人欲罢不能。
马鲚鱼仔腊味煲仔饭
除了这两道招牌菜,清蒸河鲜、白灼虾、蒲烧风鳝、豉汁蒸蚬、姜葱炒肉蟹、钵仔禾虫等菜品也充分展现了大岭村美食对食材原汁原味的追求。清蒸河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鱼的鲜美,只需在鱼身上划几刀,放上葱姜丝,淋上蒸鱼豉油,上锅蒸熟即可。出锅后的鱼,肉质嫩滑,入口即化,鱼香满溢。白灼虾则将鲜虾在沸水中快速焯熟,虾肉鲜嫩弹牙,搭配简单的蘸料,便能品尝到虾本身的清甜。豉汁蒸蚬,肥美的蚬肉吸收了浓郁的豉汁味道,鲜嫩中带着豉香,让人回味无穷。姜葱炒肉蟹,选用咸淡水交界处的青蟹(肉蟹),蟹肉饱满鲜甜,猛火爆炒姜葱,镬气十足,酱汁浓香。钵仔禾虫,把处理好的禾虫与打散的鸡蛋液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陈皮丝、蒜蓉、炸花生米碎、粉丝碎等配料,撒上适量盐、糖、胡椒粉等调味料调味,既有禾虫的原汁原味,又有各种配料带来的别样滋味,让人馋涎欲滴。
大岭村河海鲜美食堪称一绝
守艺传鲜:一桌菜里的千年对话
大岭村的河海鲜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当地历史文化与水乡风情的生动体现。疍家人长期生活在水上,他们的饮食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水域。如今,这些传统的烹饪技艺和美食在大岭村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在当地的餐厅和农家乐中,食客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佳肴,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水乡文化氛围。墙上挂着的渔家风情画作、摆放着的传统渔具,以及服务员热情淳朴的招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疍家生活之中。
大岭村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岭村的美食声名远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对于那些热爱美食、追求正宗粤菜风味的人来说,大岭村无疑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美食胜地。在这里,他们可以在古村的石板路上漫步,欣赏着古老的建筑和秀丽的水乡风光,然后走进一家餐馆,点上几道特色河海鲜菜品,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大岭村独特的魅力。大岭村正以其丰富的河海鲜美食为名片,向世人展示着番禺水乡的独特韵味和粤菜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何洋 黄国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