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o,五邑大学
这是一座“装满了江门”的学校,鹤山(楼)、新会(楼)、台山(楼)、恩平(楼)、开平(楼)……她的教学楼以江门的一座座县级市来命名。
这也是一座“装下了侨乡”的学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她的学术触角,抵达了侨乡千年的文脉,安放着侨胞四海的乡愁。
40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关于她的故事,正开始“生长”。

五邑大学。
侨
当珠江八门入海的水系在此分叉,潭江、西江用亿万年冲积出扇形沃土,一片独特的土地孕育而生——江门五邑。
五邑,分别是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
百年前,这里的人们跨海远行“讨生活”。
百年后,他们的故事化作银信、骑楼与碉楼,成为侨乡的印记。
然而,在如今满是“楼”的“中国第一侨乡”江门,1983年却还没有一所真正的“大楼(学)”。
海内外侨胞心系故土发展,一场由侨胞发起、政府响应、百姓支持的大学筹建活动,就此启幕。

骑楼是海外侨胞与家乡情感联系的重要符号。江门日报摄影记者 周华东 摄
“振兴五邑,教育为先”——
没有资金?时任江门市委书记黎子流说:“宁可少吃这口饭,也要办好五邑大学。”
没有师资?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一所所名校伸出援手。
没有校园?华侨捐资、百姓出力,在鱼塘农田中,一座座校舍拔地而起。
“内外合力,共建大学”——
这八个字,刻进了五邑大学的基因里。
可以说,这不是一所普通大学的诞生记,而是一部侨胞用汇款单写就的给家乡的“情书”。
敲
其实,中国侨校多生于开放,五邑大学本身就能够为“开放”代言。
她一点一滴,“敲”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将全球资源“引进来”,让江门智慧“走出去”,连接着侨乡与世界。
立足江门侨乡,成立一系列“侨”文化相关研究中心,走进村落、活化碉楼,守护散落全球的侨乡记忆;
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研发革新轨道交通安全技术,助力世界级城市群往来脉动;
放眼南太平洋,成立太平洋岛国研究院,让侨乡智慧为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出谋划策;
面向全人类健康,开设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汇集国际科研力量,研究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创新药物研发,加速人工脏器、干细胞等技术转化应用……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她更是敲响了制造业发展的鼓点,研究智能驾驶、研发智能机器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五邑大学与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德国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开展建设的中德工业4.0创新示范工厂。
乡音穿越山海,文明在此相遇。
当她“敲”开未来,故乡成了起点,世界也成为了新的故乡。一个更多元、活力的五邑大学,正在眼前。
俏
四十年,五邑大学从未忘记为何出发。
如果你来瞧瞧今天的她——
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文化传承的纽带……她会说,最深的扎根,是为了最有力的反哺。
40年来,她开创清洁生产技术,织就先进纺织材料,锤炼轨道交通智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培养机械、通信、化工、纺织、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硕士,化学、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跻身前5‰,以学科力量撑起湾区产业脊梁;
超80%的毕业生扎根大湾区,成为工程师、教师、企业家……为这片热土注入蓬勃生命力。

江门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这或许正是当年华侨们期待的——五邑大学,扎根侨乡,贡献地方,走向世界。
四十年,一棵树苗已参天,一所大学正青春。
当新的年轮开始生长,这座从侨乡土壤中崛起的大学,依然在回答那个1985年的问题:如何与五邑侨乡共成长,让家乡与世界,彼此照亮。
脚本:南方+记者 陈伊纯 张梓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