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候鸟式养老”成为潮流的当下,年近九十的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佘祥威——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深生物学家,却选择在粤北小城始兴安度晚年。
他用一生研究生态、行走世界,最终把人生的“落脚点”定格在这里。是什么,让这位学者心甘情愿“扎根始兴”?
流浪半生择一城:生态康养的专业选择
“1956年考入中山大学,后被代培至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回中大任教。此后,在周总理的部署下,我下基层参与橡胶项目攻坚,最终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一辈子。”回望从教六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佘祥威用“流浪”总结自己的人生。
退休后,他先后定居新西兰、上海、长沙,却始终难以找到真正安顿身心的地方。直到探望嫁在始兴的女儿,才与这座粤北山城结下不解之缘。
“我是研究生物学的,看一个地方,首先看生态。”佘祥威笑言,自己不是“随心选”,而是“专业选”——始兴森林覆盖率77.88%,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广西巴马相当,地表水优良率达100%,生态数据“完全说服我”。
这份专业判断,正印证始兴的“国字号底气”:2020年12月,始兴获中国生态学学会授予“中国生态康养胜地”称号;2024年,又在“绿美广东·竞风华”活动中斩获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一名。
“这里空气好、水质好、蔬菜味道都不一样。”他举例道,“马市豆腐的清香、顿岗马蹄的脆甜,都是山泉水和富矿土壤的馈赠。”如今,他居住在丹凤山森林脚下,“每天推窗就是绿树,呼吸的都是高负氧离子空气,这对身体康复太重要了。”
医疗升级让安心更“长效”
生态宜人,更要医有所护。2024年初的一次突发中风,让佘祥威一家切身感受到“医在身边”的力量。
“那天早上突然昏迷,120很快来了,县医共体总医院马上接诊,一周就恢复了。”他说,“我还特意送了锦旗,真是医术高、反应快。”
风湿顽疾也因中医针灸而“迎刃而解”。“一个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的年轻医生,一针下去,我就马上感到通了。”佘祥威语气中带着惊喜。
这背后,是始兴医疗体系的持续跃升——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完成新建改造升级,乡镇卫生院实现100%达标“优质服务基层行”;连续两年全市医改考核第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位居粤东西北前十。
医疗保障的完善,让这座小城多了份“大安心”。
小城烟火里的“大幸福”
“大家都以为小地方交通不便,其实始兴特别方便。”佘祥威的体验,映射出基础设施的“内外兼修”。
武深高速联络线贯通,形成“环城主动脉”;国道323改线、兴隆大桥通车、“四好农村路”延伸到村头……无论是通勤还是出行,“近、快、畅”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
“从家出发去机场的距离很近。机场小,不拥挤,也更省心。”这份便利,成了他口中的“小确幸”。
更令他动容的,是始兴的文化温度与生活气息。
268座古围楼被活化为文化空间,非遗传承在祠堂间延续。
“始兴的客家文化保存得特别好,红白事都在祠堂办,家规家训传承得很完整。”佘祥威感慨,这种“文化里的生活”,让人感到踏实而温暖。
城市更新同样在润物无声地改变日常。36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城东区口袋公园亮化建设、湖畔健身步道铺展开来——“晚上广场上跳舞的,有拄拐杖、坐轮椅的老人,那种活力,我在别的地方没见过。”
“住在这里,不仅安心,更能享老。”佘祥威说。
这位曾走遍世界的老教授,最终在始兴找到心安之所。他身上折射的,正是始兴以民生为本、以生态为底的康养图景。近年来,始兴扎实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总投资约1亿元的县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成为四级养老体系的核心枢纽;全市首创乡镇长者饭堂全覆盖,7个乡镇配套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从饭堂到家门”的贴心服务。
截至2025年11月,始兴已有百岁老人21名、90岁以上老人1087人,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生态让城市更宜居,服务让生活更安心。
佘祥威的选择,既是一位学者的理性判断,更是一座生态城市的实力体现。
“始终兴旺地、最美生态城”,正在用实实在在的幸福答卷,诠释高质量发展的温度与厚度。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钟清城 范熠荣 朱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