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平台监测的数据,土壤水分、环境温度这些指标都刚刚好,正是二造水稻育苗的最佳时机!”近日,在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西都村的田埂上,村民康清琴一边盯着身边的智慧农业数字平台数据,一边和家人忙碌着育苗准备工作。
西都村的田埂上的智慧农业数字平台。董志豪 摄
西都村的田埂上的智慧农业数字平台。董志豪 摄
智慧农业数字平台监测管理,自动插秧、自动收割稻谷……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湘桥区持续推动科技要素向田间地头聚集,将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迈向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促进粮食量质提升、农民增收。
“弯腰割稻”变“机器赛跑”
10分钟收割1亩稻谷
来到湘桥区铁铺镇溪头村,金色稻浪在风中翻滚,沉甸甸的稻穗把秸秆压得弯下腰来,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稻香。田垄间,收割机轰鸣穿梭,刀片快速切割稻秆,脱粒装置飞速运转,饱满的谷粒瞬间涌入仓内。当机器满载时,自动化输送管将稻谷输入路旁的运粮车,再运往村里进行晾晒。从收割到运输,整个流程衔接紧密,高效快捷。
铁铺镇溪头村,收割机将稻谷注入运粮车。湘闻供图
铁铺镇溪头村,收割机将稻谷注入运粮车。湘闻供图
“瞧这香雪丝苗,米粒饱满得像珍珠,煮出来的饭又香又软!”农户陈少远捧着新收的稻谷,眼里是丰收的喜悦。
这份喜悦,背后是农业机械化的硬核支撑。2022年以来,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等“新农具”陆续落户该村,为传统农业装上了“科技引擎”。以插秧为例,过去人工一天最多插1亩田,如今机械上阵,单台插秧机日作业量可达40亩,在连片水田中更是如鱼得水。“以前割1亩稻子要忙一整天,现在收割机10分钟就搞定!”农户陈伯感慨。机械化不仅卸下了农民肩上的重担,还让丰收的节奏按下“快进键”。
在农业现代化的赛道上,邻近的官塘镇走出了另一条特色路。当地通过“自种区”“流转区”分类管理,创新自留地退出机制,把零散耕地编织成连片“丰产网”。种植大户苏宗建就在这里流转了527亩垦造水田,进行“双季稻+”种植。
冬闲田也能变“聚宝盆”。依托温暖气候,苏宗建在稻茬地里种上优质土豆,从土地平整到采收全程机械化。其中采收环节的“机械采收+人工筛选”模式,日可采收土豆约10亩,20日左右就能完成全部采收工作,还大大节省了人工费用,让土地在时序流转中保持着较好的生产力。
“凭老经验”变“靠科技管”
700亩稻田有“智慧大脑”
视线转向湘桥区意溪镇西都村,这里的土地正书写着另一番“智慧篇章”——“西都大米”不再只靠天吃饭,而是借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东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西都村为农田装上数字平台。湘闻供图
西都村为农田装上数字平台。湘闻供图
走进西都村的田间地头,4个智能监测点如同不知疲倦的哨兵,24小时坚守在稻田深处。光照度、大气压、土壤肥力、降雨量……这些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数据,实时汇聚到管理平台,为农田装上“神经中枢”。
智能监测点24小时在稻田边监测作业。董志豪 摄
智能监测点24小时在稻田边监测作业。董志豪 摄
“这个数字平台是由企业捐建的,还得到上级‘百千万工程’的资金支持,一期建设投入约60万元。”意溪镇西都村干部卢培斌说。2024年初,西都村以本地大米为试点,开启一场农业生产的革新。村里引进高端丝苗米品种,连片打造700亩高标准农田;更依托西都村丝苗米数字农业建设项目,以“互联网+数字农业”模式搭建起环境监测、基地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全链条系统,让种植基地的每寸土地都被科技“慧眼”所注视。“有了这个数据平台,施肥灌溉不再凭老经验,而是靠数据说话。”卢培斌说。
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还有平台的虫情监测功能。夜幕降临时,监测点的诱虫灯准时亮起,如同设下的“智慧陷阱”。前来的害虫被高清摄像头捕捉识别,平台会立刻发出预警并推送防治方案。这一功能让病虫害损失大幅减少,也让农药使用量实现“按需投放”,既护稻田,也护生态。与此同时,摄像头实时传回的稻田画面,能第一时间发现作物倒伏等异常,为应对台风、大风等恶劣天气抢出宝贵的应对时间,让农业生产多一份“未雨绸缪”的底气。
种植大户卢舜福对此深有体会,他漫步田间察看稻苗长势时感慨道:“自从有了这个平台,地里缺水、生虫子这些事,坐在家里就能掌握,种稻子变得心里有数,省事多了!”
■微观察
湘桥农业借新质生产力破局
深耕“科技+农业”融合之路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湘桥区意溪镇西都村、铁铺镇溪头村及官塘镇的实践,生动诠释“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但“科技+农业”的融合之路要走得更稳更远,湘桥区仍需持续发力。
走访中,笔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智能化设备与技术的普及应用尚有不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待打通。可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闭环,由政府牵头筛选适配本地地形与作物的技术设备,通过示范基地让农户直观感受科技红利;同时,给予一定购机补贴降低入门门槛,搭建技术共享平台,鼓励种植大户与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管服务,让小农户也能共享科技红利。
湘桥区乡村一些智能化设备与技术的普及应用尚有不足。董志豪 摄
湘桥区乡村一些智能化设备与技术的普及应用尚有不足。董志豪 摄
培育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也是重中之重。走访中,笔者还发现农民科技素养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应构建常态化培训体系:可开设智能化设备操作、数字平台应用等实用课程,也可邀请农业专家田间授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土壤监测、智能灌溉等技术原理。唯有让农民真正掌握科技工具,才能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质变。
科技赋能农业,既是当下的突围之举,更是长远的固本之策。未来湘桥区还需持续深耕技术推广与人才培育,让科技之花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文:董志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