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湛江东海岛化工园区,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公共管廊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黄色的管道中,来自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工业用裂解碳正奔腾流淌,最终注入湛江众和化工有限公司的球罐中。全程密闭的自动化生产线内,这些原料被加工成双环戊二烯等产品,部分产品会被运送到不远处的湛江实华化工有限公司,被加工成树脂等产品。
这是湛江经开区石化产业链协同的生动切片。近日,规划面积24.84平方公里的东海岛化工园区获得省级认定,为湛江经开区“三区一基地”战略落下关键一子。当前,湛江经开区正以建设绿色石化园区、绿色钢铁园区、绿色产业社区、现代化世界级临港产业集聚基地“三区一基地”为战略目标,按照“一强两增三优”的路径,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东海岛鹭鸟齐飞。聂冬生 摄 受访者 供图
东海岛鹭鸟齐飞。聂冬生 摄 受访者 供图
产业生态生活“三重奏”
东海岛上,钢铁森林与红树林的共生叙事正在徐徐展开。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内,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矗立在蓝天白云下,这条全球领先的生产线以氢气作为还原气体,建成后相对传统高炉减碳至少60%。
钢铁产业绿色革命的背后,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这类配套企业正发挥着齿轮作用,12条生产线日夜运转,生产出的脱硫生石灰粉、轻白压球以及钢包除渣剂等产品,有效提高了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规划面积约24.5平方公里的绿色钢铁园区,正依托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积极建设世界级绿色高端临港钢铁产业基地。目前已成功引进钢铁产业类项目40个,2024年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2.1亿元,初步形成了宝钢湛江、宝钢化工、中国中冶、中冶宝钢、宝钢物流、宝武清能、申翰科技、盛宝科技、自立高温、沪湛辅料、红鹰耐火等一批钢铁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链的深度蝶变同样令人瞩目。依托中科炼化和巴斯夫“双龙头”,规划面积约24.84平方公里的绿色石化园区内,已成功引入石化产业类项目25个,逐步形成“油头化尾”协同网络,2024年实现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936.45亿元。如湛江众和化工有限公司将来自中科炼化的工业用裂解碳转化为异戊二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延伸出轮胎制造、新材料等下游应用。
当全封闭管廊输送的原料在自动化车间重获新生时,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也在同步推进。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服金推动成立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让“钢铁巨兽”与“海洋精灵”共享一片海域。
产城融合的破题实践迎来新阶段。当前,湛江经开区正围绕“东山—东简综合服务核”打造绿色产业社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全面提升东海岛综合服务能级,着力构建“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休闲在海岛”的新型空间模式,实现“企业扎根、人才安家、价值共创”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内塔器林立、管廊纵横。邓全科 摄 受访者 供图
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内塔器林立、管廊纵横。邓全科 摄 受访者 供图
现代化世界级临港产业集聚基地加速崛起
随着一声悠扬的汽笛划破长空,“欧化11”轮满载千余吨丙烷,平稳靠泊中科炼化液化烃码头新泊位。6月30日,该码头二期项目顺利实现首次靠船作业。作为中国第五大岛,东海岛坐拥40万吨级航道、13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岛上基础配套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无缝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市场,海面上巨轮往来如织。
深水良港的天然禀赋,正转化为现代化世界级临港产业集聚基地的崛起势能。湛江经开区是全市大工业发展“主战场”。湛江市4个投资超100亿美元的重大临港产业中3个落户东海岛,已形成钢铁、石化、造纸、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集聚明显”的临港重化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濒海临风,天碧波蓝。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内塔器林立、管廊纵横,厂区与码头无缝连接伸向海域。投产五年来,中科炼化充分发挥“前港后厂”优势,先后打通汽油、柴油、航煤、低硫船燃等产品出口流程,通过自有港口码头累计出口产品478万吨,市场覆盖至东南亚、澳洲、北美及欧洲。
同时,中科炼化发挥产业龙头“榕树效应”,带动数十家企业集聚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形成基础化工、精细化学、新材料等完整产业链。累计为园区供应环氧乙烷、氢气等原料超72万吨,拉动地方就业超万人,助推园区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
毗邻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的30万吨级矿石码头同样一派繁忙景象。自2015年4月20日开港以来,码头岸线已拓展至8公里,泊位增至13座,累计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码头的高效运营降低了企业原料物流成本,并依托临港优势有力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效应,为该公司提升在国内外钢铁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眼下,湛江经开区锚定建设世界级临港重化基地目标,支持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推动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建成投产、在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同时,围绕四大重点企业抓招商,发挥巴斯夫、中科、钢铁产业链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加快绿色石化上下游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推动乙烯焦油深加工等项目落户,带动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冲刺现代化世界级临港产业集聚基地。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等待出厂的成品钢卷。郎树臣 摄 受访者 供图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等待出厂的成品钢卷。郎树臣 摄 受访者 供图
延链
实探东海岛钢铁石化配套企业
步入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集控中心,各车间的实时生产画面清晰地呈现在监控大屏上。其中一个车间内,金属铝原料堆积如山。这些原料经过熔铝炉高温熔炼后,将被送入铸造机加工成型,产出鸡蛋大小的台铝。经严格检测合格后,台铝将被打包运送至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
作为上海申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的诞生与宝钢的战略布局紧密相连。申翰集团是上海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配套企业之一,30年来专门为其提供多种冶金炉料产品。2015年,随着宝钢南下布局湛江钢铁,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其上游配套企业应运而生。
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产品成分。林日清 摄 受访者 供图
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产品成分。林日清 摄 受访者 供图
近年来,广东申翰科技有限公司以科技为引导,致力于研发环保产品,提高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其核心产品生石灰粉、台铝、钢包除渣剂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炼钢环节,为钢铁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支撑。生产中,从原料采购到成品检测全程溯源,光谱仪等设备精准把控钙、硫等成分含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在中科炼化南门前,湛江众和化工有限公司的碳五综合利用装置正高效运转。作为中科炼化的下游企业,众和化工从中科炼化采购工业裂解碳五原料,通过深加工提炼出异戊二烯、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三种产品。这些产品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应用领域广泛。可作为生产SIS、橡胶、石油树脂等的基础原料。最终产品广泛应用于轮胎制造、路标漆、热熔胶、压敏胶、胶粘剂等领域;同时,也可用于人造大理石、风电叶片固化剂等新材料的生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众和化工从中科炼化采购工业裂解碳原料,通过深加工提炼出异戊二烯等产品。纵瑞瑶 摄 受访者 供图
众和化工从中科炼化采购工业裂解碳原料,通过深加工提炼出异戊二烯等产品。纵瑞瑶 摄 受访者 供图
东海岛石化产业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目前,园区内已形成初步的配套合作生态,例如湛江实华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采用众和化工的双环戊二烯生产树脂,产业链协同效应初显。
“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原料与产品的就近流通。”湛江众和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汉国表示,若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闭环,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区域石化产业竞争力。
路径
解读“一强两增三优”
“一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做大做强工业。
“两增”:扩增经济总量,扩增产业园区,围绕重点龙头产业,强化招商引资,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扩园延链上项目。
“三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优机制、优环境、优服务。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企业服务,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园和现代化世界级临港产业集聚基地。
南方+记者 林日清
通讯员 林春梅 郑岚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