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南海,校园里回荡着书声。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南海送上了一份最深情的礼物——它不是转瞬即逝的鲜花与掌声,而是一座城以长达数年的致敬、以223亿元的投入、以4万名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书写的一份“教育强区”的答卷。这是一份真正看见教师、尊重教师、成就教师的礼物,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最温柔坚定的承诺。
南海教育大会现场。
南海教育大会现场。
尊师重教,是一座城市文明最美的底色;教育强区,是南海献给每一位教师最深情的致敬。 这份致敬,藏在近三年223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里,藏在71所新改扩建学校的砖瓦间,更藏在6.1万个新增学位背后那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初心里。我们知道,南海所做的,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要盖好看的楼,更要办有温度的教育;它不但重视硬件,更愿倾心打造一群有理想、有能力、有情怀的“教育人”。
在南海这片教育的沃土上,一支超4万人的教师队伍正蓬勃成长——他们平均年龄仅37.26岁,中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超96%,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超万名、占比达99.5%,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2.5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11.3%。
这些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一个个发光的名字、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曹红娟,南海一中英语教师,她怀揣《孤独星球》行走世界,将五大本旅行画册化作课堂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鲜活教材,用二十年的经历告诉学生:英语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扇看世界的窗;
刘少君,大沥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她把课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实验室,带领孩子在生活场景中播种科学梦想,成就上百项国家专利背后的“小小发明家”;
全惠琼,跨越千里赴黔支教的南粤优秀教师,在贵州台江的苗乡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让粤黔两地教研共融共生,成为东西部协作中一束温暖而坚韧的光;
林丽芳,扎根丹灶镇联安小学15年的信息科技教师,她自编教材、搭建资源库,用代码为乡村孩子编写走向未来的“成长程序”,让爱国情怀在编程绘制五星红旗的过程中自然流淌。
在南海,这样的老师,不止一个,而是一群;这样的故事,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如今,南海已拥有正高级教师69名、特级教师23名、南粤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102名;仅今年就有22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占佛山市总数的38.6%,11位校长、教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这些数字背后是南海对教师成长通道的用心铺设,是对教育人才的高度珍视。
这份珍视,最终化作了育人的硕果、成长的馈赠。 2025年,南海高考创下历史最好成绩,27名学子圆梦清华、北大,本科上线人数、特控线上线人数以及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较去年大幅增加。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学子们寒窗苦读的回报,更是南海4万名教师用心血与智慧交出的最好答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雄师”,正在南海加速形成。
而南海也从未停止为这些点灯人提供更远的路。在9月9日的南海区教育大会上,南海携手北师大、中大、南开等高校,构建“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去年开始,大力推进“新质课堂”改革,让AI走进语文课堂,让项目式学习激活物理教学,让技术真正为育人赋能。在南海,教师不再是孤立的课堂工作者,而是教育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是这座城市的英雄与骄傲。
教育,从来不止于校园,它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一个区域的未来。多年来,南海的企业家们主动加入致敬教育的行列,南商教育基金从奖教助学拓展到校企合作,我们忽然读懂:最好的尊师,是整座城的同心同向;最好的重教,是让教育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
在南海,美好教育正在静默而深刻地反哺这座城市——它吸引人才、孵化创新、助推产业,更凝聚成南海面向大湾区竞争的底气与力量。
所以,当我们再一次追问,什么才是真正有温度的教育?南海以它的实践告诉我们:那是看见每一个教师,珍视每一颗心灵,投入每一份真诚,并愿意用一整座城市的力量,去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因为教育,本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你为我点亮一盏灯,我为你照亮一座城。
采写:南方+记者 肖莎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