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起与自己无关的执行案件被贴在头上,广东某环保企业意外成了“失信被执行人”。
突如其来的“信用污点”,让企业步履维艰——银行贷款被卡、项目合作受阻、市场信任骤降……眼看经营陷入困境,企业将该信息查询平台告上法庭。
在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法庭的有力执行与司法建议下,企业终于“摘帽正名”。南城法庭还向相关信息查询平台发出司法建议,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司法数据失真”难题,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九条在司法实践中落地生根。
“信用修复了!多亏法院还我们清白,要不然背着失信的名义我们很难运营下去。”广东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握着法官周小龙的手感慨道。
错误关联失信信息,企业“喊冤”
广东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某查信息查询平台上意外发现,有9起不属于自身的法院执行案件信息被错误关联,致使企业被标注为失信被执行人。
“这会对我们企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银行贷款、项目合作等等都是要看这个信用的!”该企业负责人着急地说道。于是,该企业将某查平台公司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某查平台公司删除错误信息、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但某查平台公司却迟迟未完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判决。无奈之下,广东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法官周小龙多次沟通协调下,某查平台已删除错误信息并公开道歉,广东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恢复了“清白”。
发出司法建议,破解信用修复梗阻
“法院明明已经屏蔽了失信标注,可招标方只认平台数据,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溜走。”在一执行案件里,某企业主曾向他大倒苦水。
在个案执结后,周小龙敏锐地意识到,类似问题并非个例。周小龙表示,平台上的企业数据已成为了商业社会的信用身份证,对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但在办案过程中经常发现即便法院已屏蔽相关失信信息,却因为平台数据未能及时更新,导致企业陷入‘法院纠错易,市场正名难’的困境。”
为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难题,南城法庭秉持“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的理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九条关于规范数据开发利用、保障数据安全的规定,向某查信息查询平台公司发出司法建议,要求其充分认识司法数据重要性,提升公开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并建立错漏信息快速纠错机制。
“这份司法建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改进方向!”该平台公司收到司法建议书后,在回函中郑重承诺:将进一步优化数据监控系统,加强对已公开的司法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控,进一步提升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优化反馈的流程,扩展企业反馈通道,形成通畅的异议处理机制。
主动审查+正向激励,缝合企业信用裂痕
不仅如此,早在今年4月,东莞第一法院南城法庭已探索出符合辖区实际的信用修复常态化机制,主动对已执行完毕的或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失信被执行企业进行信用修复,通过出具《信用修复证明》的正向激励方式,助力企业 “造血再生”。
“传统执行中,民营企业经常因不了解流程,在履行完毕后未申请信用修复而持续失信。”东莞第一法院南城法庭副庭长董泽介绍道,南城法庭变被动为主动,无需企业申请即主动审查,既保障胜诉权益,又为企业消除失信障碍,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支撑。
同时,南城法庭依托与市发展改革局、银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共建机制,统一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修复名单,助力被执行企业恢复在相关机构的信用评价,实现信用修复“网上办、一次办、多头达”的效果。
今年4月探索该机制以来,南城法庭已开具《信用修复证明》35份,其中,帮助35家被执行企业修复了资信问题,保障企业安心发展、放心经营,有力促进东莞市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龚菊 王颖
通讯员:东莞一法 胡敏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