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国补”来了!“双贴息”政策有何看点?

南方评论 2025-08-13 11:07

文 | 青的蜂

“红包”来了!日前,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正式落地。

在个人消费方面,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在服务业经营主体方面,主要针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等8类消费领域,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14亿多人口,4亿多全球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不便消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年以来,“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摆在了更加重要位置,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7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安排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发哥”给消费者采购家电提供建议

“发哥”给消费者采购家电提供建议

两项新政策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入手,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需求端上,瞄准了消费意愿不足的痛点。2025年6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为住房贷款,这一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利率的持续下行悄然改变着借贷市场的温度。但是,短期贷款的减少,也表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偏弱。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稳定经济增长。

供给端上,戳中了有效需求受制约的问题。现在,随着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升,老百姓更趋向于买“对”的而非“贵”的。一方面,内卷严重,商家大打“价格战”,很多消费品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中高端服务供给短缺,比如托育方面一“位”难求、养老方面一“床”难求、演唱会一“票”难求等,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激发创新活力,鼓励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执行层面上,则应该进一步简化申请流程,提升办理效率,加强资金合规使用,及时将好的政策精准传导至千企万户。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密集跟进。针对个人消费贷款,需要创新场景布局,优化服务政策,精准把握和积极满足居民多层次、差异化消费金融需求。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要重点聚焦餐饮、家政、托育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动摸排融资需求,尤其是对暂时存在资金困难或有扩张计划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关系着经济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贴息政策精准高效直达广大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充实企业和居民的“钱袋子”,才能更好地增强消费的脉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 谢小梅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