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的“两山”答卷丨全国生态日

作者 许俊仟 2025-08-15 08:2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25年8月15日,在第三个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广东正以一份沉甸甸的“绿美答卷”回应时代之问。

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份答卷,书写于南粤大地的绿水青山之间: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质量持续跃升,自然保护地数量与红树林面积居全国首位,绿色富民产业遍地开花……作为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广东拥有1.44亿亩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53.39%。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正将高水平生态保护转化为高颜值的生态环境、高价值的生态产品。在这里,绿色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更是高品质生活的坚实根基,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如何真正变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

践行“两山”理念,筑牢绿色根基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广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提出“永续发展”的深刻命题,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

岭南大地,以坚定的决心响应时代命题。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以空前的力度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其纳入“1310”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三年来,全省上下锚定目标,将“扩绿、兴绿、护绿”要求转化为提升生态“绿质”的生动实践。

河源开展春季造林

河源开展春季造林

山上造林,从“绿量”向“绿质”跃升。聚焦科学增绿,精准优化重要生态区域低效林分,集中连片打造高品质森林斑块,持续改善林相、提升林分质量。累计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49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27万亩,种植乡土阔叶、珍贵及特色经济树种2.1亿株,营建5000亩以上混交林148片,混交林比例稳步提高,多树种、多层次、高效益森林景观显现。

城乡绿化,从“单一”向“全域”拓展。紧扣“百千万工程”,多部门协同推动县镇村绿化全面铺开,形成党建引领、上下联动、社会参与格局。两年间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人在景中住”的幸福画卷在城乡大地徐徐铺展。

环南昆山—罗浮山绿美带

环南昆山—罗浮山绿美带

通道建设,从“通行”向“生态”增值。以交通干线及节点为关键载体,建设绿美碧道、古驿道、森林步道,促进水网、林网、路网“三网”融合。累计建设绿色通道林超4500公里,提升干线公路绿化超8000公里,打造绿美公路33条,优化超1000处高速口绿化,建成万里碧道7608公里,“路在林中延、车在画中行”的生态廊道成型。

机制创新,从“林长”向“全民”共建。以林长制为核心,弘扬“岳山造林”传统,创新开展主题林建设和特色活动,掀起“我为广东种棵树”热潮。近三年各级林长巡林超320万人次,组织义务植树活动超6.89万场次,吸引超505.7万人次参与,全民共建氛围浓厚。

从山上造林增“绿质”,到城乡绿化拓“全域”,从通道建设促“融合”,再到机制创新聚“合力”,广东通过这四大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路径,系统性推进“以绿提质”。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了人居环境,激活了生态价值,更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绿色根基,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

共享生态红利,书写惠民新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求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

广东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广东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绿美广东的“两山”答卷,其重要价值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更在于生态福祉的“普惠性”。这份答卷的浓墨重彩之处,在于它真切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生态建设的成果成为全民共享的幸福红利,书写惠民富民的时代新篇。

生态空间扩容提质,绘就普惠共享的“幸福底色”。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移步闻香”——这不仅是诗意的栖居梦想,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民生领域延伸的生动写照。在深圳,1320个公园星罗棋布于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园即城市、城市皆公园”的愿景照进现实,成为超大城市空间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典范。

森林城镇乡村“绿网”密织。近三年来,210个森林城镇、297个森林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编织起覆盖全省的绿色基底。

绿美古树乡村与红色乡村交相辉映。210个古树公园成为居民身边的生态地标,115个绿美古树乡村留住历史与乡愁,123个绿美红色乡村将生态之美与红色基因融合,赋予绿色更深沉的内涵。

从城市公园的“点”到乡村绿美的“面”,广东正在让“500米见园、300米见绿”变成全民共享的生态福利。

东莞市松山湖科学郊野公园绿美点

东莞市松山湖科学郊野公园绿美点

绿色产业蓬勃壮大,拓宽“点绿成金”的富民路径。

绿水青山的守护,最终要落脚于金山银山的收获。“增绿”即是“增收”、“护绿”就是“致富”,广东坚持生态惠民、兴林富民,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机制创新保障“生态有价”。创新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机制,推行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机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适时调整机制,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群众切实受益。

科学营林培育“绿色银行”。大力推广种植兼具高生态效益和高经济价值的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及特色经济林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3400万亩,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多种模式遍地开花,有效盘活林下空间资源。

特色产业打造“金山银山”。重点发展油茶、竹、森林药材、花卉苗木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其中,油茶产业作为“摇钱树”,完成新造55万亩、低产林改造17万亩,为山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三产融合延伸“价值链”。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林业种植(一产)为基础,林产品精深加工(二产)提升附加值,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林业会展(三产)蓬勃兴起,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油茶采摘

油茶采摘

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激发“绿富同兴”的市场活力。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活力,“生态+”业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生态产品展销平台影响力日增。连续成功举办的2023年、2024年广东林业博览会,已成为汇聚全省乃至全国优质生态产品的“朋友圈”盛会。林博会不仅搭建了产销对接桥梁,更擦亮了“粤林优品”品牌,让优质生态产品走出山林、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充分释放其市场价值。

沉香加工利用

沉香加工利用

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滨海资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南岭到鼎湖山,从万绿湖到红树林湿地,优质生态资源吸引着八方来客。全省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超2亿人次,让生态福利从“家门口”延伸至“诗和远方”。

绿美广东这份沉甸甸的“两山”答卷,不仅铺展了南粤大地的盎然绿意,更在每一处增绿的实践中、在每一份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里、在每一位百姓共享绿色红利的笑容中,写下了惠民富民的最美注脚。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正是广东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林荫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

【实习生】丁陆薇 黄思凯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编辑 周丽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