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台特殊的手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进行。中山一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利用5G网络通过操控台远程操控在广西南宁中山一院广西医院的手术机器人给患者实施了一台远程机器人肝脏手术,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三天顺利康复出院。
殷晓煜是“手术机器人专家”,他主刀的机器人肝胆胰手术超过1200台,数量居华南首位、全国前列,也让他成为该领域的国内领军人物。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殷晓煜获评“广州名医”。
殷晓煜在广州中山一院指导广西医院进行手术准备。通讯员供图
殷晓煜在广州中山一院指导广西医院进行手术准备。通讯员供图
让先进的机器人手术常规化
2015年,中山一院成为华南地区首家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从那时起,殷晓煜就开始了与手术机器人的不解之缘。
“刚开始的时候每年我只做几十例机器人手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已将机器人手术拓展至绝大多数肝胆胰外科疾病,现在机器人手术已经是常规手术了,我有90%的手术都用机器人做,去年做了超过210例,今年还会更多。”殷晓煜笑着说。
2024年10月,殷晓煜获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000例认证。通讯员供图
2024年10月,殷晓煜获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000例认证。通讯员供图
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到经腹腔镜的微创手术,再到如今机器人辅助手术,更微创、更精准是大势所趋。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只需要打几个孔来进行手术切除,通过一个很小的创口便能将标本顺利取出,患者的创伤会小很多;同时,患者的腹腔脏器不必像传统开腹手术一样暴露在空气中,能避免很多术后问题。
殷晓煜认为,在有经验的机器人手术主刀医生手中,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禁忌证已不多,只有难度特别大的病例,如肿瘤十分巨大、广泛侵犯周围血管或脏器等,才会选择开腹手术,其他都能用机器人实施。
机器人手术“加量”的同时,殷晓煜还注重“提质”,不断开拓高难度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和创新技术,成功为晚期胰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实施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
近年来,中山一院机器人手术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目前拥有6台全球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机器人手术专家。中山一院还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共建国内首个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促进ERAS(加速康复)理念与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应用。
围绕机器人手术开展科研
作为华南顶尖的肝胆胰机器人手术操作者,殷晓煜认为自己有责任把海量、优质的手术数据整理好,为机器人肝胆胰手术的效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机器人手术究竟能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多大的生存获益?学界对此还有争议。我的团队正在做相关研究,探讨机器人手术对肝胆胰恶性肿瘤的远期影响。”殷晓煜认为,从近期看,手术机器人的操作精准,而且可以将医生的手术视野放大十倍,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创伤,对患者有显而易见的益处。
“尤其对恶性肿瘤患者而言,输血会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机器人能让术中少出血,就意味着能减少输血,减少风险。”殷晓煜说。
殷晓煜通过5G网络远程操作广西医院机器人进行手术。通讯员供图
殷晓煜通过5G网络远程操作广西医院机器人进行手术。通讯员供图
殷晓煜通过5G网络远程操作广西医院机器人进行手术。通讯员供图
殷晓煜通过5G网络远程操作广西医院机器人进行手术。通讯员供图
8月3日,殷晓煜在广州远程操作位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东院)的手术机器人,为一名患者实施机器人肝脏手术。
这是广西首台机器人肝胆胰远程手术,由运营商架设5G专线保障信号通畅,而且有医护团队在现场保驾护航。
“远程机器人手术是用国产机器人实施的。远程手术是国产机器人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作为医生,我们希望让国产机器人越来越好用。”殷晓煜说,他操作国产机器人时会把设备工程师也请到身边,随时反馈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殷晓煜认为,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日益成熟,机器人手术在肝胆胰疾病治疗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惠及更多的患者。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彭福祥 章智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