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曾见过作家刘楚昕的三种不同状态,读哲学博士时谈恋爱的他、苦苦写《泥潭》并不断修改的他以及在漓江文学奖发表获奖发言后爆火的他。
“回望自己的人生,你更想停留在哪个身份里?”8月17日晚,在南国书香节2025羊城书展上,谢有顺向刘楚昕提问道。当晚,两人作“越过山丘,文学的孤独与回响”主题分享会。
刘楚昕没有过多思考,简洁地答道:“不同的身份都是一个人,都是坚守文学初心的我。”
谢有顺认为,小说《泥潭》的写法对普通读者有一定门槛。书中三个部分相互独立,但又暗含联结,第一部分采取了多视角、多人称来叙述,许多读者认为不容易进入情境。而第二、三部分则写得比较“老实”。
“不过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先锋文学的人,我觉得这部作品很有趣。无论是叙事角度的选择,还是人称的游离,都可以看出刘楚昕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他不仅仅想写一部特别好看的、传统的小说,他更愿意去探索。”谢有顺说。
刘楚昕提到,《泥潭》独特的写法受到美国电影《日落大道》的启发,在电影开头中警车呼啸而过,驶向一栋别墅,而此时别墅里的主人公已经在游泳池中死去。“我就在想,小说也可以这样,通过倒叙直接在开头告诉你人物的结局。”
除了叙事角度外,刘楚昕对文字的精益求精也让谢有顺印象深刻,“我记得《泥潭》原本有五十多万字,最后删到了十几万字。作为作家,他的写作态度极为认真,他珍视自己写出来的每一个字。”
“我觉得写小说主要还是服务于自己的审美,当然最终要看你追求的是什么。追求出版还是追求艺术,这是一种抉择。”刘楚昕对此回应道。
然而对于刘楚昕这样一个如今在网络爆火的作家,纯粹的文学质地与大众性是否存在矛盾?谢有顺认为,刘楚昕在两者间平衡得很好,但同时他也犀利地问道:“从写作之初,你是否就有创作一部伟大作品的野心?”
面对这个问题,在整场分享会上表现得羞涩、腼腆的刘楚昕却坦然地回答道:“我确实有这个要求。”这一诚实的回答让包括谢有顺在内的许多参会者忍不出笑出声来。
当晚刘楚昕也透露,自己正在计划写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尝试思考现代性的问题,包括现代性的种种病症。人类本应通过理性解放自我,但现代社会中理性成了一种规训,我下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在这种反思中离开城市,回到乡村,但乡村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尽管现场刘楚昕并没有继续透露新创作计划的更多内容,但谢有顺表示对这一创作主题很感兴趣,“我相信一个有思考力的作家,永远不会满足于设计构思一个好看的故事,他会通过故事和人物分享他的思索,我很期待这个作品。”
分享创作感悟之余,谢有顺也向刘楚昕提问道:“第一次来广州,对这里的美食有何感受?”刘楚昕坦诚地回答:“作为湖北人,我连湖北菜都不怎么吃,日常吃得最多的就是汉堡、三明治这些快餐。”
谢有顺哭笑不得地表示:“行,分享会结束后,我请你吃宵夜!”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戴雪晴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