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落在人间的天使,他们用博爱温暖着患者和家属。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背后是彻夜的不眠和没有停歇地忙碌……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每一次与死神抗争的战场,都会看到白衣天使们坚守、执着的身影,他们日日夜夜、步履不停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这是白衣天使们的节日,他们用坚守岗位、守护生命的方式庆祝。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蓬江区基层护士们日常的工作,并向白衣天使们道一声——感恩有您守护,你们辛苦了。
一起用指尖向蓬江“提灯者”致敬(可多选) 1.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压力性损伤专科小组护理团队 2.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团队 3.棠下镇卫生院急诊科护理团队 4.荷塘镇卫生院内科护理团队 5.杜阮镇卫生院老年科护理团队 6.潮连医院综合科护理团队 7.白沙街道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护理团队 8.白沙街道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团队 9.白沙街道兴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 10.白沙街道堤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 提交
【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压力性损伤专科小组护理团队】
晨曦初露,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医院”)压力性损伤专科小组护士长朱敏林准时到岗,换好白色护士服、整理好仪容,到护士站和夜班同事进行交接班,了解昨天新入院了几位病人,分别有哪些动态变化。
待值班医生查完房,朱敏林和同事便开始执行医嘱,为需要治疗或做检查的患者打印和发放单据,“有走动不方便的病人,护士要协助完成相关检查。”值班护士们开始给各病房患者输液或进行肌肉注射、发放口服药……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得当,后期康复也快。特别是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皮肤比较薄、血液循环不太好的病人,要勤翻身、受压部位多按摩。”朱敏林介绍说。
市二医院压力性损伤专科小组成立于2013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慢性病患者增多,压力性损伤(俗称“压疮”)的预防与治疗需求日益迫切。作为本院老年专科诊疗中心,该小组率先成立专业化团队,致力于推动压力性损伤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该小组初创时由8名核心成员组成,经过10余年发展,团队规模已壮大至22人,覆盖老年病区、骨科、康复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形成了以护理专家为主导,联合医生、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全院压疮发生率从2013年的2%降至2025年的0.2%,4期压力性损伤愈合率从56%提升至87%,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发生率下降50%。年均完成小组会诊68例;落实3、4期期压力性损伤床旁换药指导,协助制定个体化防治措施。团队通过持续学习、技术革新和服务优化,逐步形成“预防-评估-干预-科研”全链条管理体系,成为市二医院压力性损伤防治领域的标杆力量。是市二医院深化专科护理建设、提升慢性伤口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以专业守护健康,以创新推动发展,以人文关怀传递温暖,是我们的团队宗旨,坚信每一例压疮都是可预防的。”朱敏林表示,“十年深耕,初心不改。我们将以专业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队伍】
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队伍现有护士221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4.59%,主管以上职称比例达27.93%,是一支经验丰富且优秀的护理团队。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守护辖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高质量、高效的护理服务。
护理团队积极创建蓬江区护理创新工作室,并成功开展专科护理门诊。团队组建了9个护理专科团队,涵盖骨科护理、伤口造口护理、静疗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危重护理等多个领域。通过培养13名专科护士,显著提升了骨科、急诊科、老年病区、手术室、康复科等科室的护理水平。
护理团队以快速康复理念为指导,在骨科病房推行“无痛病房管理”,通过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协助患者快速恢复生理功能。
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从新入职护士到临床护士,每月进行体验式患者沟通与服务技能培训。同时,建立病房优质护理小组,针对儿童和老年患者举办多项有趣且充满爱心的关爱行动,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好评。
护理团队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结合现代护理理念与传统中医辩证施护,开展多项中医护理项目,温经通络、调和患者身心,疗效显著。
护理团队积极开展护理项目管理,累计开展40余项。团队通过江门市级科研课题14项,展现了强大的科研能力。通过努力,被授予江门市蓬江区“巾帼文明岗”称号。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江门市、区级优秀护士称号,累计32人次,优秀集体1个。此外,团队在省、市、区级护理技能比赛中屡获殊荣,共荣获奖项39项。
【棠下镇卫生院急诊科护理团队】
棠下镇卫生院急诊科“生命守护者”护理团队由12名白衣天使365天24小时枕戈待旦,用专业、速度与温情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着不平凡的医疗奇迹,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这支团队肩负着棠下镇辖区12万常住人口的急救重任。全年平均出诊1624次的数字背后,是他们在暴雨中蹚过泥泞小路的身影,是深夜里穿越崎岖山路的车灯,更是无数次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面对有限的医疗条件,他们用智慧弥补不足,针对急性心梗、脑卒中、严重创伤等急危重症,团队总结出“5分钟应急响应机制”,从接诊到完成初步处置平均缩短至10分钟内,将黄金抢救时间压缩到极致,近三年成功抢救危重患者数百例,成功率达90%。
2025年4月19日的深夜,急诊室来了一位特殊患者:醉酒、牙疼和左手上臂疼痛。急诊科主任陈伟铿查体后立即安排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前壁心肌梗塞。整个团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迅速启动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等抢救流程,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秒时间都被充分利用。正是这份专业与默契,为患者后续转诊上级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赢得宝贵的时间,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这支团队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浸透在制服里的汗水、救护车里来不及吃的盒饭、深夜里依然明亮的诊室灯光。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托举起生命的希望。在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诠释了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赤诚与大爱。
【荷塘镇卫生院内科护理团队】
荷塘镇卫生院内科护理团队由护士长、护理组3名责任组长共10名责任护士组成,其中2名党员。团队以“责任共担、协作共进”为核心,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现高效协作与人文关怀双提升。
团队划分3个责任组,每名护士固定负责不超过8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管理。责任组长统筹危重患者护理,组员精准执行医嘱,形成“组长抓难点、组员精落实”的分级协作链。面对紧急抢救(如低血糖昏迷患者),团队成员分工监测生命体征、联络医生、配药施救,以无缝配合挽救生命。
该团队针对基层资源短缺,由高年资护士通过床边示范、案例教学带教新人。护士长定期组织查房,结合真实病例讲解护理要点;团队每日晨会共享经验,总结出“倾听——共情——引导”沟通法,有效减少护患矛盾。
该团队将暖心服务融入细节。如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制作版健康手册、开展出院随访及慢性病讲座,实现“院内治疗+院外管理”全周期照护。面对设备限制,创新使用移动护理车和电子工作站,将文书处理前移至床边,节省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这支团队以专业与温情诠释基层护理担当,用协作与创新突破资源桎梏,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全年满意度达98%;行业认可,“责任制分组模式”被多家基层医院邀请,在基层医疗中树立标杆。
【杜阮镇卫生院老年科护理团队】
在杜阮镇卫生院老年科,有这样一支护理团队:他们用专业托起生命的尊严,用温情驱散暮年的孤寂,让白发患者在病痛中依然能绽放笑容。这支由 9名护士组成的队伍,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精神。
当小镇还在沉睡,护士已忙碌起来了。夜班护士小黄仔细核对夜班记录,重点标注着13床王奶奶的24小时尿量、15床张奶奶的血压波动情况等等。她轻手轻脚走进病房,为偏瘫老人翻身拍背,为不能自理的老人做口腔护理,再用温水帮老人擦拭眼角分泌物——这些细微动作,他们每天重复数十次,却始终带着初入行时的温柔。
“这里的护士比亲闺女还亲。”这是住院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护士们深知,老年患者最需要的不仅是治疗,更是情感慰藉。每天晨间护理时,他们会握着老人的手唠家常,记住每位老人的生日、喜好;逢年过节,科室自费为无家属陪伴的老人送上饺子、水果,甚至陪老人视频连线子女。去年春节,一位老人因脑梗死偏瘫住院,子女远在美国,老人情绪低落拒绝进食。陈护长知道后,下班特意煮了小米粥带到病房,一勺勺喂给老人,直到老人眼角湿润地开口:“丫头,你比我亲生孩子还惦记我……”
在老年科,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瞬间,更多是细水长流的守护。他们记得每位老人的过敏史、饮食习惯,甚至藏在皱纹里的小秘密;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弯腰、倾听、搀扶,把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写成了对生命的最高礼遇,他们用专业和爱心织就着“夕阳红”。
【潮连医院综合科护理团队】
在潮连医院,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与爱心的综合科护理团队,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面对老年患者居多、基础病复杂的现状,团队创新推出“全周期健康护理”模式。从入院评估到康复指导,护士们耐心细致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一位80岁的黄阿姨因车祸行气管切开、左侧肢体偏瘫在市中心医院治疗好转后带气管插管下转到该院治疗。该院极少收治这类危重症患者,护理团队立即邀请人民医院专科护理专家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指导,现学现用,遇到难题虚心请教。通过护理团队的细心护理及康复训练,黄阿姨逐渐好转,脱下气管套管,肢体功能也逐渐恢复。
为提升服务质量,该团队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与技能培训、安排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积极推广人文护理,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住院患者满意度连续两年达98%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患者心中最温暖的守护者。
【白沙街道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护理团队】
白沙街道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的护理团队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用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守护每一位患者。
综合病房的护理团队定期组织护理查房、技能培训,从基础操作到危重症护理,从应急处理到沟通技巧,力求让每位护士都能在专业上“底气十足”。在社区护理,哪有固定的“场面”?小到帮老人找药、找假牙、助听器,大到抢救心梗患者、转运脑卒中,都有护理团队的身影。今年3月,病房收治了一位重症患者,在等待转院的时候突发心跳骤停,护理团队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通知上级医师、协助急诊医生做气管插管,配合医生抢救工作成功挽救了生命。
除了惊天动地的抢救场景,还有充满了细碎的温暖。还记得一位患者,张爷爷,因患有糖尿病,小腿溃烂久久不能愈合,子女工作忙无暇照料,护士们每天定时换药、指导饮食,小腿从溃烂到结痂愈合,他逢人就说:“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比我家人还要关心我。”
社区护理的价值,就藏在这些“麻烦事”里——是帮独居老人调试胰岛素笔时的反复叮嘱,是陪慢性病患者唠家常时发现病情变化的敏锐,更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的安全感。
【白沙街道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团队】
在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护理部,9名护士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房间,为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点亮生命的微光。这支平均年龄29岁的团队,以“初心永远不忘,使命时刻在肩”为信念,共同编织起一张特殊的守护网。
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简奶奶和林爷爷常因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常常会把米饭撒满地,甚至拒绝进食。护理组长崔绿萍带领团队为老人们量身定制了“记忆训练小游戏”,帮助老人们记住家人名字。收集了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和故事,成为唤醒认知功能的特殊“药引”。每天使用怀旧音乐帮助其缓解焦虑,耐心地哄他们吃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两位老人能够自己独立吃饭,查房时甚至能主动与护士们微笑打招呼。
病区里经常有老人因行动不便,无人陪伴,常常自怨自艾,闷闷不乐。护理团队的护士们经常轮番扮演“家属”,陪他们聊天,微笑安抚老人,直至老人安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照顾卧床无陪护患者对护士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们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细心呵护,情暖患者,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护士服,早已化作托起银龄晚霞的羽翼。
护理工作看似平凡,但细节之处的坚守却谱写了一首充满希望的生命之歌,康复护理团队在平凡的工作中抒写着饱含温度的博爱与关怀。
【白沙街道兴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
白沙街道兴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是一支由31名的门诊护理、住院护理及公共卫生护理组成的团队,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先后荣获“市个人优秀护士”“基层优秀护士”等称号,用专业与温情书写了新时代基层医护人员的担当。他们甘于奉献,心系患者,是医患连心的“贴心人”。为了部分患者中午不影响其他住院患者正常午休,护士牺牲自己中午休息时间,陪伴患者到一楼大厅活动和互动,让人深深体会到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该团队以“五心工作法”(热心接待、耐心解答、细心观察、贴心服务、爱心随访),针对老年患者推出“方言护理”“床边健康课堂”“健康档案跟踪服务”,累计入户随访约3000余次,近三年患者满意度达90%。
其中公共卫生护理团队由12名护士组成,服务辖区11万居民。他们以“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为准则,年均完成随访视3000余次、慢病管理约5000余人次。团队创新推行“网格化健康管理”,为独居老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建立“一人一档”,被居民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健康管家”。
这支扎根基层的护理团队,用平凡的坚守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的时代内涵,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健康守门人”。
【白沙街道堤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
白沙街道堤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活跃在门诊输液室、家庭病床科、综合科住院部及公共卫生服务一线,他们以专业的技能、温暖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用行动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每天接待大量患者,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急症患者。护理团队始终坚持“一针见血、微笑服务”的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用药安全。面对哭闹的患儿,他们耐心安抚;面对焦虑的老人,他们细心解释。他们还优化了输液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让医疗服务更加高效、温馨。
在综合科住院部,护理团队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全程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她们不仅熟练执行医嘱,还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面对危重病人,他们24小时严密监护;面对长期卧床患者,他们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他们的细致与专业,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赞誉。
对于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术后康复患者及临终关怀病人,家庭病床科的护士们定期上门服务,提供换药、导尿、健康指导等专业护理。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健康。许多患者家属感动地说:“有你们在,我们才安心!”
作为基层医疗的重要力量,该团队还承担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孕产妇保健、儿童预防接种等。他们走进社区、学校、养老院,开展健康宣教和免费体检,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筑牢社区健康防线。
采写:南方+记者 郑琦
图片:蓬江区卫生健康局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