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有多火?从满屏的“AI”就可以看得出。
从年初到现在,“杭州六小龙”的热度持续不减,各地政务系统纷纷接入DeepSeek。
全国537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顶尖院校如清华大学还设立量子计算与AI前沿课程。
近期开幕的文博会首次设立AI展区,AI弹奏钢琴、人机棋艺对决、数字算法刺绣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可以说,再不拥抱AI,那就实实在在地“OUT”了。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勇挑大梁,继今年一季度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后,一季度又发布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晰了广东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目标,发布了系列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放大招。
作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正在加速成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孵化地,2024年仅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就约达100亿元,同比增长12%。
为全方位升级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大湾区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5月26日,南沙将汇聚海内外各领域顶尖力量举办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并以此为契机发布最新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推动一批人工智能项目及基金签约落地,推动产学研资一体化发展。
南沙AI,不简单
翻开南沙新兴产业企业目录会发现,南沙AI相关企业并不少,且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
比如,去年登陆纳斯达克的小马智行,目前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已累积超4500万公里,全无人驾驶路测里程也有近500万公里。
再如擅长工业节能的蘑菇物联,通过AI+IoT技术,已累计节省超27亿度工业用电,相当于减少近1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就连南沙港,也变得越来越智能。158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智能引导运输车让南沙港四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一全自动化码头,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300万标箱。
目前南沙集聚了1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同时,还形成了以越秀iPARK为启动区的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以香江国际科创中心为载体的独角兽牧场两大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域;已建和在建9个数据中心(主体),部署智能算力规模近1000P;累计汇聚市、区数据资源超55亿条,涵盖超1900类公共数据资源。
总体来看,南沙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方面,南沙也“不甘示弱”——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强劲实力,培养具备过硬专业技能、拥有跨学科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与应用型人才。
此外,南沙还建成了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平台,拥有约60位人工智能领域在站博士后,及18位高端领军人才。
最重要的是,在AI领域,南沙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
在国内率先开展首批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征集,2018年至2024年期间,区财政投入超1亿元支持打造38个标杆应用示范场景,形成小马智行南沙自动驾驶车队等一大批具有标杆意义的应用示范项目。
此外,南沙还设立人工同智基金和南沙科创母基金,累计主导及参与人工智能相关基金24个,基金总规模达164.2亿元,投资了包括小马智行、云从科技、暗物智能、奕行智能、明日联合、中科健齿、拓元智慧、星河智联等一大批优质企业。
产业生态,迎全方位升级
拥抱AI,即意味着拥抱未来。
作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必须在人工智能领域更进一步。
这一点,南沙也意识到了。5月26日(下周一),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华为联合港澳及国际知名机构共同发起、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多方力量的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将在南沙正式成立。
该联盟将立足“产业”和“创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搭建“政产学研金”多方主体的协同平台,加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创新要素集聚,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南沙将在会上正式发布全新的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新的政策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关键环节,条款扶持力度将直接对标先进地区。政策扶持将更加全面多元,涵盖研发创新、应用推广等多个企业发展环节,确保企业能获得精准有效的支持。
此外,一批产业项目将在会上签约落地,既有已成“气候”、能够实现稳定产出的成熟项目,也有刚孵化不久、极具潜力的新兴项目。这些项目将为南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有望发展成为南沙的“AI六小龙”。
会上,广东粤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粤财基金)与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沙科金控)下属广州南沙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还将合作设立规模5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通过省级资本与区级国资协同发力,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集聚。
以大会为契机,一方面,南沙将鼓励区内龙头企业联动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助力孵化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初创型企业。另一方面将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开放交通、城管等领域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试验场景,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在低空经济、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进行创新性应用,招引一批创新型企业。
采写/统筹:南方+记者 任燚
策划:黄少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