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发表“悦言”文章:在探寻“中国之理”中走在前列

南方评论 2025-05-17 07:35

文 | 悦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广东是文化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民间研究力量坚实、企业研究实力雄厚、区位优势突出、对外联系紧密,新时代新征程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探寻“中国之理”中走在前列。

(一)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及其社会关系的科学,它直接影响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一个没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经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学科为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迅速恢复重建,大量新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程度之高、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引领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持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大批重要学术成果接连涌现。

整体来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体系化阶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开始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改革开放后在大学文科体系中重新设立一些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得以重建,各学科的版图基本绘制完成。上世纪末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组织架构体系基本成型,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为各专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知识增长点。

二是国际化阶段。伴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建,“引进来”是早期发展的必然现象。以美国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为例,这本教科书在引进国内后很快就成为畅销教材。不过,仅仅“引进来”还不够,还要“走出去”,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访学海外,出国交流,同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参与或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三是科学化阶段。与日益国际化几乎同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重视知识生产的科学性,主张面对真实世界进行实证研究,不断强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等,特别关注因果关系的解释。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上的纷争,均是追求国际化、科学化的表现。

四是本土化阶段。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更有自信和底气,“沉下来、站起来”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照中国本土的各种现实问题,以现实性为研究导向;二是反思对西方理论的机械性移植与照搬,以自主性为研究导向。这一阶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逐渐摒弃西方中心主义,开始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二)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等多个领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各种挑战和机遇,也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研究课题。例如,如何分析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对冲,如何认知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危机,如何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话语同时又保持对话、相互交流。

向内看,我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吃劲阶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供给。例如,人工智能引领技术变革、产业变革,如何既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又同时处理好相应的法律问题、伦理问题;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如何减小区域、城乡、收入差异;等等。

回应国内国际各种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既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给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的巨大机遇。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集现实挑战、时代机遇和研究张力为一体的全新格局。

一方面,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虽然长期主导全球话语体系,但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其理论解释力与预测力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还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此过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张力”,即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张力:作为不同国家的实践与经验的理论概括,哲学社会科学难以摆脱地区差异性以及多元文化所带来的特殊性;而作为一种科学的知识,哲学社会科学又必须具备普遍性的品格。

时代的需求、条件的叠加以及张力的增强,预示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迎来了最好的时期。

(三)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中国人必须用中国人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中国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各种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智慧方法的集成,折射着中国改革实践所创造的知识、理论、学术,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础,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未来的三副面孔:中国性、开放性、创新性。

中国性:植根本土。

立足自主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中国性。换言之,中国性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所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知识是从世界上这一或那一地区丰富而漫长的人类生活经验中归纳筛选出来的。直面中国现实,创造性地解释中国经验包括中国的地方经验,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充分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性。同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植根中国传统,还要再造中国传统,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和语言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放性:打破边界。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保持开放性,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善于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从其他学科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中寻求借鉴。如果缺乏开放性,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产品可能成为某种区域性“土特产”或者囿于特定专业的碎片化认知。因此,对内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流和交叉;对外需要跨越国家边界、互学互鉴,既拒绝西方中心主义又借鉴世界其他文明。当今世界已经紧密相连,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同时,也必须在人类文化中寻找共通之处,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

创新性:多元推进。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创新性为目标,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这需要注重范式转型,重视计算社会科学带来的研究范式转型,即从演绎范式、归纳范式到生成性范式的演变;注重方法创新,借助大模型来理解和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这不仅是研究工具的跃迁,更是对方法论的重塑;注重学科交叉,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正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机制模式和应用场景日益融合,推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新研究模式的发展,今后需要大力拓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结合点;注重理论创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亟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直面复杂型社会引出的新课题,而且要扎根中国田野实践,提出能与世界对话、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新理论。

总而言之,只有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起来,把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起来,“中国之理”才能更好解释和指导“中国之治”。

(四)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广东得风气之先,既是实践创造的热土,也是理论创新的沃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场景,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扎根岭南大地、直面发展问题、解释广东经验,产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

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东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展现广东担当、广东作为,为全省上下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凝心聚力,是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把握知识体系建设方向,筑牢理论基础,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亲临广东,对做好广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广东,就要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广东实践的研究阐释,突出阐释好标识性重大概念、原创性思想观点、原理性理论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和学术理论,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在推动广东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创造性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打开广阔空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立足广东,就要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百千万工程”等十个方面新突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以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推动“再造一个新广东”。

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立足广东,就要发挥广东优势,加快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组织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合作研究,建立导向鲜明、符合规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密切关注中国实践、广东实践,不断增强学术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

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第一资源。打造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外引和内育相结合,用好用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相关政策,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支持通过学术研讨、调研座谈等方式发现各学科各领域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培育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保障他们能够静心做学问、搞研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搞好“传帮带”,各类人才计划、课题研究、成果评奖等都要向青年人才倾斜,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

执笔:肖滨 丁建庭 刘艳辉

编辑 张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