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引领下,阳东的乡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富足。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回归故里,在家乡重新诠释人生的价值坐标。
从传统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到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从单一种植到产业链延伸,广袤田野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这些返乡青年既是乡村变革的受益者,更是关键的推动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人才回流,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产业形态的升级。他们在反哺家乡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即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推出“新农兴势力”栏目,走进返乡创业青年,看看他们带着怎样的知识、技术和梦想回到农村,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自己的人生华章,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





在雅韶镇咸淡水交融的水域边,村干部蔡传宏既是扎根基层的服务者,也是勇闯养殖新路的创业者。继承父辈养蟹技艺,他用蟹钳牢牢“钳”住乡村振兴梦,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近日,笔者走进雅韶镇,沿着雅白线行至那龙河桥底,来到了雅韶镇平岚村返乡创业青年蔡传宏的养殖场。只见蔡传宏正跟随着父亲在蟹塘边起蟹笼,随着蟹笼缓缓露出水面,细密的网眼中,肥美的尖山蟹在笼中横走竖爬,挥舞着青灰色的蟹钳,甚是生猛。
“我回来创业也是源于我父亲,他在1985年已经养殖(尖山蟹)了。在2021年回来当村干部之后,2024年我们八二村有一个养殖场是有出水口的,适合养殖螃蟹。我把这个养殖场竞标下来,开始养殖尖山蟹。”蔡传宏说。
蔡传宏告诉笔者,自决定投身养殖事业,父亲便成了他的导师。多年来积累的养蟹经验,父亲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从观察蟹苗的健康状态,到把握水质的酸碱度;从判断投喂饲料的最佳时机,到应对突发的病害情况,每一个养殖环节,父亲都手把手教导,让他少走了许多弯路。
尖山蟹,亦称尖山膏蟹、尖山重壳蟹,是锯缘青蟹中一个具有优良特性的地方品种。因其产于漠阳江下游尖山河至那龙河入海口一带附近咸淡水交汇处,得名尖山蟹。雅韶镇作为其发源地,养殖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目前全镇20多户养殖户主要分布在八二村、津浦村、平岚村,养殖总面积超1000亩。
“现在主要养殖尖山蟹和虾,今年养殖了40多亩,现在下了尖山蟹苗共4万多只,存活率大概是三成。收购价格的话,像去年的中秋节前后,膏蟹已经卖到1公斤300元,肉蟹是1公斤220元。”蔡传宏介绍,尖山蟹养殖周期约4个月,主要以海生蚬肉、螺肉饲养。在生长的过程中,它们至少要经历10次蜕壳,每一次蜕壳都是一次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夭折,使得尖山蟹的成活率只有三成。独特的生长环境赋予了尖山蟹壳薄膏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成为了海鲜市场的抢手货。
“我对养蟹是非常有信心的,信心第一是源于年轻,第二是家乡的资源禀赋,第三是来自政府的支持。”蔡传宏介绍,近年来政府对于创业青年给了很多支持,还组织了专业培训。“现在,我不只是一名村干部,也是一名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我会争取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蔡传宏自信满满地说道。
尖山蟹的每一次蜕壳,都是向成熟的蝶变;蔡传宏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村干部的情怀遇上养殖户的坚守,雅韶镇的咸淡水交汇处,正涌动着属于新时代的“蓝色希望”。
策划/统筹:黄林 雅韶宣
采写::南方+记者 雷怡婷
通讯员 张蔡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