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孙文西路:复刻百年老街的“绣花功夫”

作者 罗丽娟;陈少宏 2025-09-28 18:30

香山古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当82岁的孙国雄携家眷踏上中山市孙文西路故土时,恍若撞见一个世纪前的时光:思豪大酒店重现丝缝青砖,永安公司走廊上方的山花灯影精妙绝伦,其曾祖父孙中山先生所开设的“东西药局中山支店”旧址人来人往;具有南洋风格的低饱和粉蓝黄色建筑依次排列,喧闹的人声光影中,犹见当年“天字码头千帆竞发”之盛景。

9月28日这天,广东唯一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孙文西路将亮灯开放,重新归来。

俯瞰孙文西路。

俯瞰孙文西路。

这场修复,是一场对城市文脉的守护——500米,204个商铺,100年历史。从宋代香山古城发轫,到清代迎恩街官道,再到1925年定名的“孙文路”,这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孕育了中国近代百货业的雏形。孙文西路,不仅是中山城的“魂”,也是岭南文化连廊中的重要坐标。

这场修复,是一场对历史遗存的抢修——对一条历史老街的修复,中山既采用了“强筋动骨”的根本性、系统性抢救,实现了“修旧如初”的历史复原,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这场修复,是一场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中山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一栋一策”保留市井烟火;没有生硬移植,而是让老街业态自然生长。这种“以人为本”的更新模式,正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基层智慧。

在“绣花功夫”的针脚里修旧如初,孙文西路用1000多个日夜褪去时光尘垢,千年商脉在此复涌,百年风华自此重光。

这是一条街的归来,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孙文西路正以崭新的古老面貌,向世界讲述中山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

唤醒:沉睡时光

【一条街,穿越百年;一针线,唤醒记忆。】

“楼板颤颤巍巍,楼上在走动,楼下就在掉灰渣。”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瑾,负责孙文西路步行街保护活化的规划设计工作。

提及当初接手修缮项目时的情形,她仍心有余悸:“在检查过程中,曾经有一户商户二楼漏水严重。但因为二楼年久失修,租户从不敢上楼而一直没有发现漏水情况,迟迟未报修。”

这是此前孙文西路的一个普遍现象:整条步行街70%是C级以下危房,需要加固。

“步行街历经百年风雨,犹如一位苍老的长者,亟待修缮与抢救。”中山市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深知改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此外,安全隐患、设施落后、业态单一等情况突出,对这一历史文化街区都是“致命伤”。

曾几何时,孙文西,在岭南乃至全国都是耀眼的存在。

时光倒回百年前,香山县政府决定重建连接西门与岐江河畔天字码头的迎恩街。这条焕新的城西大道,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更名为“孙文路”,后定名“孙文西路”。

因天字码头通达广州、澳门,城西一带长期是香山商业中心,孙文西路自然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商铺、银行、茶楼、酒店如雨后春笋,沿岐江而立的一排排骑楼,勾勒出繁华天际线。

据《孙文路的前世今生》记载,短短500米的孙文西路,曾创下中山多个“第一”:第一家银行、第一家百货公司、第一家摄影店、第一家冰室……百货与金融尤为耀眼:汇丰百货、“四大百货”中的永安与先施、香山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纷纷落户,曾有“中山华尔街”之誉。

然而时光流转,繁华渐褪。随着城市变迁,先施公司、工商银行、思豪大酒店等地标渐成空楼,仅余骑楼底层零散的金饰、服饰店铺。陪伴中山71年的中山百货于2021年落幕,街道一度沉寂。

孙文西路思豪大酒店。

孙文西路思豪大酒店。

田湘攸指出,百年风霜使孙文西路面临建筑老化、消防缺失、排水陈旧、用电不足等困境,餐饮、住宿等现代业态难以进驻,街区活力与时代脱节。

百年之际,孙文西渴望一场真正的“重生”。

2021年,刚刚履新中山不久的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到孙文西路调研,提出要“把孙文西路步行街片区打造成中山人精神家园”。百年老街的系统修缮、“针脚”工程,被提上日程,“百年老街再青春”迈入新阶段、再上新台阶。在推进孙文西路活化与保护工程过程中,他反复强调,时间要服务于质量,要用绣花功夫“修旧如旧、修旧如初”。

中山党委政府拿起了那根“绣花针”,因为孙文西的焕新,从来不是选择题——

这是一座城对历史的温柔承诺,更是一个时代对文明延续的坚定作答。

执针:顶层绘蓝

【党委执针,绘就不一样的施工图——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用“绣花功夫”修旧如初。】

作为中山城市文脉发源地,孙文西的百年风雨中,经历了多次更迭、改造。

约三十年前,孙文西路曾以“修旧如旧”完成首次大规模改造,成为全国首条文化旅游步行街。

三十载风云激荡,城市格局迭代更新,消费场景日新月异,老街虽风骨犹存,却已难承时代之重。

随后,孙文西经历大大小小多次修缮,但大多停留在对外立面的改造和修复上,未触及深层次、根本性的保护与活化。

“孙文西步行街近年来跟不上时代步伐,很多人都诟病是因为步行街业态单一,但这只是看到了表象。”王瑾说,“真正的原因在于,原有的安全条件、消防条件、水电条件无法支撑租户和业主发展其他业态。”

如何稳固历史建筑的根基、如何消除安全隐患、如何破解排污、用电难题……如何在保证不破坏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解决上述棘手问题,都成为痛点、难点。

下定决心,新老问题一起扛;绣花功夫,修旧如初坚持到底。

孙文西126组团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孙文西126组团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在快速工业化的当下,孙文西路如何守护文脉,又让老街活起来、延续下去?

中山党委政府执针,绘就一幅不一样的施工图——不搞大拆大建,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活化与保护。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孙文西路历史街区承载着中山人的辉煌印记,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要高水平规划设计,强化历史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升商业业态,点亮夜间经济,打造成为讲述“老城故事”、寻觅“老城记忆”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广大市民和海外乡亲的心灵守望之地。

一条老街的修缮,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修旧如初”,意味着不止于维持现状的“旧”,更要追寻其所承载的城市精神风貌与历史人文肌理。这要求从老街的内部系统的修复入手,超越表面妆点,进行一场为百年“长者”固本培元、强筋健骨的深度更新。

然而,沉疴非一日之寒。面对建筑权属复杂、历史资料散佚、技术难题交织的现实,孙文西的“重生之路”注定是一场需要极大智慧与定力的考验。

这是从外延到内涵的一次修缮,不仅是肌理“如初”、文脉“溯源”,更是要繁茂“如初”、活力“再现”。

顶层绘蓝,绘的是对历史的敬畏,绘的是对未来的担当——

当中山党委政府拿起这根名为“绣花功夫”的针,便注定这将是一场与时间的精细对话,一场对城市灵魂的深情召唤。

引线:匠心复刻

【历时三年多蛰伏,“绣花功夫”绘出百年光影。】

清晨,绘画师唐华正手持毫笔,在脚手架顶端屏息点染。晨光流转,灯影花残存的青金石颜料闪烁着跨越百年的微光——

这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修复,每一笔都在回应细节的叩问。

“我们不是要造一条漂亮的商业街或复古风情街,而是做遗产保护修复,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王瑾强调。

孙文西路。

孙文西路。

由于步行街1998年改造前样貌难考,如何“寻旧为旧”,成为难点。

设计团队曾经提供过一个方案,根据十几年前上一次大修所保留的部分痕迹,选择用统一的浅黄色调作为统一外观来修复。这一方案被中山市委否决。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修复,是让老百姓、老中山人、老华侨认同的修复,是能够让群众找到历史、认得清回家路、能够获得认同感的修复。

后来,设计团队调整思路,坚持“无依据不妄动”——向社会征集老照片、去档案馆找档案记录或现场遗存,找老干部、当事人核实此前大修时的情况。

房屋权属亦是难题。沿街私宅众多,部分业主失联,给修缮带来极大难题。没有捷径,王瑾带着团队开启“爬楼模式”,为接近商户、入户调研,从购物、消费开始套近乎、交朋友,为后来实行“一栋一策”奠定基础。

为追索历史原貌,王瑾回忆,她曾深夜造访一位文化局老干部:“我就坐在地板上,一页一页地翻,找各个年份的老照片。”

理念、规范、要求、期许交织,注定了方案设计与实际施工过程必不会一帆风顺。“管线也需在保障百年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匹配新业态需求,设计、施工均经多轮论证方才定案。”王瑾说。

然而这趟艰辛之旅,亦是一场惊喜不断的发现之旅。

当思豪大酒店后期抹灰被剥离后,精美的丝缝青砖惊现于世——砖缝窄如发丝,这一高超的传统技术得以保留;

店铺廊道的天花吊顶被拆除后,28处灯影花重现,美轮美奂,民国时期被誉为“天花的艺术”重新出现在中山人眼前;

以前的卷帘门全部拆除,根据旧有门框遗迹、老照片复刻趟栊门制式的门窗,保留门廊铂金花雕,古香古色的街道又回到了孙文西路;

还有永安公司的水刷石外观,“永安公司分局”字样,汇丰公司旧址的“汇丰公司”字样和骑楼下“环球货品”“银业汇兑”等字样,民国老照片上的骑楼山花原貌……历史一一复现、传统焕新归来,每一处发现都是与时代时尚的隔空对话。

思豪大酒店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思豪大酒店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最动人的还有开放式的“全民参与”。

在启动修缮前,中山市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专业人士等征询各方意见,集纳全社会智慧达成本轮孙文西路步行街保护与活化共识;在修缮过程中,设计团队又向社会开放沟通渠道,征集线索:有老人凭记忆纠正骑栏弧度,有侨胞认出祖宅窗花图样。

还有一个小故事:因年代久远,永安公司旧址照片磨损严重,其中外立面有处文字究竟是“茶坊”还是“茶楼”无法确认,最终团队选了“茶楼”二字。被一位网友看到后,随即提出应为“茶坊”。后来设计团队反复找书法协会专家辨认旧照片,根据残留的笔迹推断应为“茶坊”。

电信大楼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电信大楼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这场修复,早已超越工程范畴,成为全民守护乡愁的文化自觉。

一凿一琢皆修行,一砖一瓦总关情。 匠人们以针尖般的精细度,让老街的每道纹路都重新“呼吸”。

历时三年多蛰伏,“绣花功夫”绘出百年光影:街灯亮市,骑楼灯影花再次焕发绚丽色彩。

在这场从“强筋健骨”到“修旧如初”的保护与活化行动中,中山用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绣出了一条会呼吸的街:这里,时光不是被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诗篇。这恰是“修旧如初“最深刻的注脚——

真正的传承,是让历史活在当下,让文脉续写新章。

绣彩:活力重生

【重生后的孙文西,既是“活态博物馆”,亦是“青春秀场”。】

清晨六点,原工商银行旧址的“趟栊门”被打开,“香山咖啡”主理人张志艺将第一把咖啡豆投入磨盘。

咖啡香与旧时光里的金库木质气息交织,窗外骑楼廊柱间,非遗传承人开始布置工作台准备投身工作——这是未来孙文西路重生后最平凡的早晨,将见证着最不平凡的蝶变。

老街很老,承载百年光影;老街亦青春,涌动新潮活力。

匠心复刻的物理空间完成,真正的活化才刚刚开始。王瑾团队为街区业态招商提出了四个方向的建议:文化为魂、非遗为骨、中山制造为血、商业配套为脉。但真正的“魔法”,发生在每个店铺的日常经营中。

孙文中路改造后。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孙文中路改造后。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中山本土“90后”创业者张志艺就是被孙文西吸引而来的一员。在2024年孙文西路步行街东段改造完成后,由张志艺负责的“香山咖啡”便入驻了烟墩山下的工商银行旧址内。

“步行街以前总给游客全是卖服装的感觉,但在现在活化工程的情况下,作为中山一分子,我觉得要把更多有中山特色的东西带到步行街,让更多外地游客感受到中山不一样的特色。”张志艺说。

经过改造,香山古城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客流量超6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3亿元。

从整体看,“重生”后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业态可谓“琳琅满目”,再现百年前的繁华:

引入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工作室,签约咀香园、茗园制饼等本土老字号品牌,自主规划建设中山首家非遗传承馆,并复刻孙奇珍茶楼、思豪大酒店、金城饭店等历史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百年商街的历史变迁。

同时,孙文西也迎来新面孔:蜜雪冰城、赵记传承等连锁品牌,崖口煲仔饭、南洋餐厅等本土风味,已经入驻。

在消费潮流与时尚元素方面,步行街还引入其他受欢迎的餐饮、潮玩文创等业态,如儒子牛杂、MINISO、瑞幸咖啡、美怡乐冰激凌店等品牌,并在街区未出租商铺设置中山名镇优品展览中心。

此外,中山百货三层还规划“澳门美食荟”特色区域,整合澳门与中山经典美食资源,打造“美食体验+文化展示+创业孵化”空间,强化街区烟火气与文化感染力,助力澳门青年创业。

业态重生,本质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重生后的孙文西路,已超越商业街范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这种活力不是强行注入的青春,而是百年商脉在新时代的自然生长——

重生后的孙文西,既是“活态博物馆”,亦是“青春秀场”。正如岐江水汇入大海,真正的文脉传承,永远是流动的、呼吸的、生生不息的。

缀珠:文脉相承

【从中山老街到湾区客厅,百年商埠再出发。】

国庆前夜,历经最系统、最本真修缮的孙文西路揭开面纱。在500米街灯亮起、人声鼎沸的这一刻,这次历时上千个日夜的修复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让离散的乡愁,重新找到了安放的坐标。

孙文西路亮灯。

孙文西路亮灯。

百年老街“修旧如初”,修的不仅是建筑肌理,更是情感记忆的栖息地。这场修复工程最动人的部分,发生在脚手架之外:

田湘攸建起微信群,汇聚公职人员、学者、历史爱好者、商户、自媒体等各界人士。群内每日分享讨论热烈,成为文化交流平台。曾旻雨,就是其中一位群成员。

曾旻雨也是一位用镜头记录中山40年变迁的摄影爱好者,常常在群内分享自己拍摄的“石岐老街”系列作品,步行街三年来的改变也被他完整记录。有群友赞扬他“以光影记录城市发展轨迹与人间烟火百姓生活”,曾旻雨回复:“为城市留下记忆。”

文脉传承的密码,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坚守中。作为中山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孙幸常年收集研究有关孙文西路的资料,也为多家媒体撰过文,却常因中山未有一部系统介绍孙文西路历史发展的书籍而遗憾。

“大概是10年前,孙文西开始没落,中山人都很希望它能够重新振作起来,但要如何振作?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回答。”于是,孙幸开始整理自己积累四十多年的历史素材编写成书,并筹措资金准备出版,终于在孙文西建成百年之际实现了夙愿。

这些散落的记忆珠串,正被重新编织成文明传承的锦绣。让百年老街成为“乡愁印记”和“精神家园”,指向的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如今,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共生、文化与消费场景在这里共融,文脉不再是书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实践。

从中山老街到湾区客厅,百年商埠再出发。在近日召开的专题会议上,郭文海指出,中山把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作为文化兴城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作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下定决心把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中山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乡愁印记和精神家园,成为展示、传播香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立足全局谋划,中山推动老街系统焕新蝶变——目前,中山正在谋划香山古城二期项目,探索背街小巷及山上空间改造利用,推动阜峰里、庆隆里等传统街巷空间及肌理改造,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

立足群众获得感,中山推动老街在保护中活化——当前,该市已完成从善坊、白水井等6个片区30多个老旧小区改造,受益群众超6000户;完成华柏路、东华路、民族路、拱辰路等14条路升级改造工作,同时,积极谋划民族、烟墩、纪念堂等8个片区老旧街区改造提升项目。

东华路。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东华路。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通过连片开发活化,让香山古城真正从一条街走向一座城,把香山古城岐江河畔打造成为大湾区最聚人气的地方之一。

灯火初上的孙文西,正在完成一场从地理空间向精神场域的升华。岐江河映出新旧交织的街景,全世界香山儿女都能在云端“漫步”故乡街巷,这条老街便超越了物理意义的存在——

它已成为流动的文明载体,让乡愁可栖,让文脉永续,让每个寻根者都能在此找到出发的原点与归来的理由。

锦绣:生生不息

【一针一线绣初心,百年老街正青春。】

九月的尾声里,灯影花在孙文西路的骑楼廊下亮起,整条孙文西路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喧闹里。

这不仅是建筑的苏醒,更是一座城市灵魂的涅槃——

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里,香山古城的活化已从孙文西路的“绣花功夫”延展成全域共生的壮阔图景:从善坊的侨房窗棂即将点亮传承书院,西山寺的晨钟暮鼓将与数字导览系统合奏新声,月山公园的古木年轮里将生长出光影艺术的新枝。

从善坊片区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从善坊片区修缮前后对比。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而让这条老街生生不息的,还有那些温润如岐江水的日常片段——

侨胞在祖宅里追寻先祖的遗迹,曾在先辈口中听闻的乡音,此刻正娓娓道来述说着新的故事;港澳青年逐梦而来,在周边的古巷里创新创业;凌晨的骑楼下,老茶客与年轻人,在同一栋老建筑里品着茶香和咖啡……这些看似微小的相遇,恰似水滴石穿,以最柔软的方式完成着最坚韧的文脉传承。

站在天字码头旧址极目远眺,昔日的帆影已化作跨海大桥的流光,商埠的喧哗蝶变为文创市集的笙歌,但香山儿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火种,始终在每块青砖的肌理中跳动。

此刻,老街的灯火连成照亮游子归途的星河,世界的乡愁在此找到安放的坐标,孙文西路便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存在——

一代代人将从这里扬帆启航,又循着这束光归来寻根,在永恒的出发与回归中,见证家国情怀、文脉相传的壮美史诗。

采写:南方+记者  罗丽娟  陈少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部分图片来源中山石岐街道供图)

策划:张培发



编辑 朱晓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