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上新“滨水客厅”,CBD圈最佳观景点就在这里!

作者 郎慧 2025-09-29 09:07

00:32

广州塔上新“滨水客厅”,CBD圈最佳观景点就在这里!

最近,广州塔的新风景又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出圈”了,有市民游客晒出了城市新中轴线的最佳观景点位,新的公共空间成为继海心桥之后,人们争相打卡的广州塔旅游区热点。

9月29日,广州塔旅游区上新了“一桥、一台”新空间,分别是黄埔涌人行桥,以及广州塔中轴线观景台。不仅如此,阅江路全面提升慢行道品质,道路两旁岭南繁花盛放,游人们手举自拍杆,一路从观景平台拍到黄埔涌桥下。

近年来,广州全面打造江景融城的城市景观带,以珠江为纽带串联城市片区节点、打通堵点,以点带面形成玉带绕城的亲水公共空间,用水脉重新编织城脉、文脉与商脉。

还岸于民、还江于民,是广州珠江品质提升工程的核心要义,黄埔涌桥和中轴线观景台的上新,也为市民游客欣赏珠江中轴风景提供了更多视角。

构建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客厅

有轨电车穿行的阅江路,连接着广州塔与琶洲,耳畔江风习习,两岸地标林立,坐在车厢中最现代的广州封面从眼前经过,而电车也早已成为来广州旅游的必打卡项目。

说阅江路是珠江前航道的最美风景线绝不为过,但因江岸与广州塔景区距离较近,加之有轨电车站台、码头的人流聚集,旅游区的体验感渐显瑕疵。为了解决景区热度与体验感的矛盾,同时,为本地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广州塔景区为示范,广州探索场景、人流、地标交融的景区样板。

本次阅江路品质提升项目位于广州珠江前航道,以广州塔滨水大台阶为核心,西至海心桥南广场,东至新建黄埔涌步行桥,总长约 3.6 公里,面积约 27.5 公顷。项目涵盖了阅江路全部路段,主要包括:广州塔北广场建筑及景观提升改造、黄埔涌西广场、广州塔路及阅江西路的部分区域道路提升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介绍,珠江两岸品质提升以“珠联碧合”为理念,串联珠江岸线、慢行系统、碧道等,最大限度优化公共空间,解决黄埔涌口两岸的慢行步道断点,东西连通黄埔涌两岸,提升市民游客滨江游憩与观赏体验感。

阅江路示范段连接广州塔景区与琶洲CBD,从北广场出发,一路繁花似锦,遍布各色岭南本地植物,游客驿站、码头和改迁后的电车站有序分布。同时,阅江路品质提升项目加设座椅、标识等景区公共设施,游客可更加方便游览广州地标集聚区。

行至新建成的黄埔涌人行桥,人们可以安心在桥上打卡拍照,不必担心过往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黄埔涌桥设计以“榕生水岸,水鸟天堂”为立意,与海心桥相似,它也是一座供行人活动的步行桥,与黄埔涌上另外的两座车行桥、轨道桥并立,形成了车、轨、人三桥分流的安全秩序。

黄埔涌人行桥 受访者 供图

黄埔涌人行桥 受访者 供图

黄埔涌桥连接了广州塔至琶洲的人行断点,也成为继海心桥后珠江上又一座东西向的人行桥,自此,人们欣赏珠江风景、城市CBD、广州塔、猎德桥等地标,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平台。

以江水融城为理念,广州追寻最大公约数的人迹所在,逐步削减江岸商业、地产开发,告别混乱无序的车行线路,还江于民、还岸于民,真正让最广大的观众群体进入城市封面,融入城市风面,让人与城共同构成广州最亮丽的风景线。

营造行人友好的文旅融合场景

广州老中轴线是城市千年不移的历史文脉,新中轴线则是城市的经济脊梁。广州塔景区作为最核心的文商旅聚集地,是新中轴上重点打造的文旅地标区域,承载着广州的商业流量和消费活力。一江之隔的珠江新城,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花城广场、天河商圈人潮鼎沸,而广州塔这岸却仅有一塔,使得人流过江难留,更难转为消费流。

近年来,广州塔旅游区精心谋划,以有轨电车为游览路线,打造从广州塔到琶醍的线路。为进一步通过中国第一高塔引客、留客,今年,广州塔广场正式开业,多家潮牌、时尚连锁品牌入驻,同时,广场上层还搭建了水池景观,增加了大量开敞的室内、室外休闲娱乐空间,让市民游客在登塔之余有了更多观光体验的项目。

广州塔新中轴观景台 受访者 供图

广州塔新中轴观景台 受访者 供图

本次新建成开放的景观台阶位于广州塔北广场,纵贯城市新中轴,由大悬挑平台、大台阶平台和两侧坡道组成,结构总长度约230米。其中大悬挑平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东西跨度约为70米,南北跨度约为20米。

市民可在景观台阶上席地而坐,或倚靠在扶手旁打卡拍照,江风拂面,最正中心的新中轴城市风景线尽收眼底,最能彰显现代化广州的画面将定格在此。转个身,便是600米高的广州塔,举起自拍杆与塔同框,观景台的高低可以自动调整拍照的角度,中轴线的两岸的魅力在这里集中展现。

丘建发介绍,改造后的大台阶也是“缤纷粤秀台”,日常时期观江视线佳,节庆时期还能成为广州塔国际交流舞台,充分展示时尚国潮与文化自信。继广州塔下沉广场开业后,如今,景观台阶的开放又给广州塔旅游区增加了立体式观赏新平台,让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更加丰富,疏解了滨江人流,提升了景区的体验感。

不仅如此,广州塔旅游区近来也增设了不少人文艺术打卡地:广州塔剧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科学馆(建设中)等,促进新中轴的流量向留量转化,让新中轴的文商旅多元融合,更富公共性、更具体验感。

无论是有轨电车的退让,还是人行空间的增加,都显示了广州对人文城市建设的深刻理解与积极践行,不断营造行人友好的融合场景。从冲上云霄的电视塔到广州文旅的“擎天柱”,广州塔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转型发展,这扇展现城市开放活力的窗口,始终是人们奔向广州的第一目的地,带给人们对广州向美、向新、向好的感知。

【知多D】

黄埔涌人行桥

桥梁整体呈东西向跨越黄埔涌,全长约280.7米,平面呈中间宽、两侧窄的布置,最大宽度21.8m,最小宽度9.6m。桥梁水上面积约3335平方米,两侧引道面积约1172平方米。

桥梁设置了慢行、快行步道,两者通过桥上花池和斜拉拱进行隔离,快行步道平均宽度3.5m,慢行步道最窄5.5m、最宽13.7m。

桥梁采用国内首次应用的大跨度曲梁空间拱形斜拉—梁组合体系‌,将拱形结构与斜拉系统完美结合,形成立体“榕树”造型。该结构通过拱与支撑杆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桥梁的整体受力效率,实现了城市景观与桥梁功能的深度融合。

步行桥夜景 受访者 供图

步行桥夜景 受访者 供图

拱顶高出桥面9m,采用防腐氟碳漆面层,体现裸露的结构美感。桥梁立面装饰为阳极氧化铝板幕墙,与扶手分隔一致,呈现规律的美感。桥面扶手与海心桥扶手做法近似,防护高度1.1m,并向内倾斜,扶手面采用菠萝格材质,具有舒适的握感。

桥上有流线型的景观花池,外缘为UHPC定制座凳,可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观景休憩空间。花池内种植岭南本土花卉,体现花城特色。桥面铺砖为灰色拼色花岗岩,单元宽度为300mm×600mm。

黄埔涌人行桥不只是一座单纯的满足联通需求的桥梁,而是一座景观桥、艺术桥,它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成为珠江新城的城市阳台,为广州在高质量发展的旋律中增添了有声有色的一笔。

阅江路提升改造

阅江路(广州大桥—猎德大桥段)以“珠联碧合,跃动广心”作为总体景观设计概念,通过“跃交通、悦舒适、阅多维、粤活力”四策,打造世界一流水岸。

改造工程调整轻轨站点、三线贯通、舒适换乘、形成珠江两岸漫步环网;通过多样绿境、韧性海绵营造岭南舒适的生物友好环境,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新增观景点呈现多维度视角,打造水际线。

采写:南方+记者 郎慧

剪辑:钟冠婷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