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落地,AI与“反内卷”成焦点!

走进广东造 2025-09-30 17:05

日前,随着《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出炉,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已全部落地。

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电子信息制造——这十个撑起规上工业七成江山的“顶梁柱”,集体迎来重磅政策加持。

眼下的时间点很关键,“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迈入第10年。在这承上启下的节骨眼,国家集中给这十个行业政策加持,信号非常明确: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必须稳住!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上一轮类似政策实施仅过去两年。这么快“上新”,说明政策重心不仅在于应对短期压力,更着眼于推动工业持续回升和结构优化。

那么,这一轮稳增长的重点是什么?企业又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新机遇?

01

十大行业挑大梁

新一轮稳增长有何不同?

当前,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国内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应声落地,成为稳住工业基本盘的“关键落子”,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距离上一轮类似政策实施仅过去两年,为何此时再次出手?背后的考量,十分清晰。

回看2023年,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彼时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3.8%。稳增长的重点就是要稳住工业基本盘,保持合理的增速支撑经济大盘。

两年后的今天,形势已有明显变化。

今年上半年,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整体呈现稳健向好态势。但也要清醒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利润承压,一些企业仍面临订单不足、成本高企等问题。

此时推出新一轮稳增长举措,就是要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这次的重点,依然是那十个挑大梁的行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电子信息制造——体量大、链条长、创新活跃,合计贡献了规上工业约七成的产值,妥妥的“工业顶梁柱”。

比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连续12年营收稳居41个工业大类榜首,出口交货值十年来始终超40%。它与光伏、锂电池等热门赛道紧密联动,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都少不了它支撑。

又比如,轻工业,2024年增加值占工业近15.5%,规上营收超23万亿元。它一头连着亿万家庭的吃穿住用,一头牵着外贸出口,家电、家具、纺织、食品走遍全球,是叫得响的“中国制造”名片。

还有电力装备,一旦实现技术突破,风电、光伏发的电能更高效送上网,电网变得更聪明,工厂之间也能实现能源与数据的智能协同。

可以说,这些行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主型产业,稳住它们,工业大局就有了底气。

那么,本轮稳增长如何发力?十大行业方案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方向:供需两端协同推进。

供给侧,主打“强筋健骨”,重点是提升质量和技术能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上提升自主保障水平。说白了,就是让供给更高效、更可靠。

需求侧,重在“挖新增量”,一方面鼓励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支持智能家居、健康养老、数字内容等新场景发展,同时引导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把好产品卖出去。

稳供给要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自给能力,如芯片、能源等,这需要在技术上优化供给结构,逐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扩需求方面,当前‘两新’‘两重’的政策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尤其要重点探索服务消费新场景、新方式,激发潜在增量,培育新增长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说。

总的来说,这轮稳增长不再只是“保速度”,更注重“提质量”和“强韧性”。

02

稳供给、扩投资

为什么要靠“人工智能+”?

不难发现,多个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明确指出同一个方向:要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扩大有效投资。

那么,发力点在哪里?

方案中说得也很明确: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

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通用大模型为底座、冶金机理为基础同步推进通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小模型应用。

优先面向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部署一批针对行业典型单元操作需求的场景模型,训练建设建材行业大模型。

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

方案中频繁出现“大模型”“应用场景”“智能平台”等关键词,背后逻辑非常清晰:推动“通用大模型+垂直小模型”协同落地,真正把AI能力“用”到产线上、产品中、服务里。

方案之所以重视技术底座和应用场景,正是因为对传统产业、支柱产业而言,“人工智能+”不仅仅“+”出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更是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升级的手段。有了消费产品、服务场景,供给自然跟上,投资也随之而来。

“‘人工智能+’是企业结构性转型和技术改造的一条路径。这条路径相比于需要长期技术沉淀的传统创新模式来说,其投入周期短,见效快,容易形成有效的技术突破。”盘和林指出,当前全球技术创新基本上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所以,稳增长要利用好人工智能这一科技工具,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脚步。

工业大省,必须抓住这一波技术浪潮。

比如,方案特别提出,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轻工业大省要发挥更大作用,稳住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制造、智能家居、银发经济、冰雪运动等产业新引擎。

今年以来,广东就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质企业培育、应用场景打造到标准体系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支持。

“广东有着非常完备的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的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系统,应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商业突破点和产业‘装修队’的特点,对广东的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行业进行人工智能赋能,推动所有产业再上新台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说。

在工信部电子五所科技与规划处副处长黄创绵看来,作为我国最完备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和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广东在“人工智能+”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叠加大湾区超大规模应用场景蓝海,能够形成“产业链—场景链—政策链”的独特竞争力。

03

“反内卷”

为什么是优化产业布局的关键?

“反内卷”“淘汰落后产能”也是本轮稳增长方案的关键词,明确传递出拒绝非理性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里,“内卷式”竞争直接被点名两次。

一次是在总体要求中明确,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巩固已有产业规模,培育壮大新兴增长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另一次则是在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部分提出,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

这话说得够直白了——别再靠低价厮杀抢市场了。

汽车行业同样强调规范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并开展网络乱象整治,依法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

轻工业则提出防止“内卷外化”,鼓励出口企业在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方面开展良性竞争。也就是说,别在国内卷完,又去海外打价格战,破坏出口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稳增长方案普遍调低了增速目标。例如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目标,均低于今年前8月实际增速。

专家指出,在“反内卷”背景下,此举意在引导行业抑制过度竞争,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与此同时,部分行业如轻工业,此前“反内卷”措施出台较少,本轮稳增长方案出台或标志着“反内卷”行业有所扩围。

如果说“反内卷”是叫停无序竞争,那“淘汰落后产能”就是动真格的清退。

以钢铁行业为例,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解读方案时指出,房地产用钢需求短期难以回升,传统建筑用材需求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需求贡献潜力降低,汽车、造船等制造业需求虽有所增长,但难以弥补传统建材减量。供给能力仍然处于高位,竞争进一步加剧。

对此,方案明确,严禁新增产能和实施产量压减控总量,同时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发展,促进行业供需平衡、优胜劣汰。

建材行业同样严格管控,提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环保绩效低的企业逐步退出。

石化化工行业也强调,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等产能规模和节奏,防范煤制甲醇等行业过剩风险。

说到底,无论是“反内卷”还是“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导向都很清晰:中国制造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技术、质量和品牌。唯有向高附加值攀升,企业才能赢得未来。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编辑 冯颖妍 张茵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