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同饮一江水,情寄大湾区丨溯河之源

作者 李娇;魏金锋 2024-07-25 07:30

编者按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1962年至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艰难时候,每四日供水一次,每次仅四小时。找水挑水亦因此成为许多香港市民的时代记忆。为解决香港水荒问题,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该工程通过拦河筑坝、建设抽水站等方式提升水位,使东江支流石马河水倒流至深圳水库。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对港供水。

东江流经河源龙川、和平、东源、源城等县区,哺育着世代河源儿女。东深供水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循江而上,分赴源头城市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安远县以及东深供水工程蓄水源枫树坝水库、新丰江水库等地,以生态为尺,探今夕之变;通过“溯河之源”,知碧水从何而来,明长河由何而往。本期我们专访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了解为保障源头水质安全所作出的努力,探寻当地产业选择以及“融湾”路径。敬请垂注!

“治山理水”为粤港同胞送去一江清水

南方+:为守好东江源头,寻乌县通过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监测管护等举措做好“治山理水”文章。近年来,东江源区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并持续改善,寻乌县亦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修复东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方面,寻乌县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蓝贤林: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达18.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占江西省东江流域的56.5%,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寻乌县通过“治山”筑牢生态屏障、“理水”保护源头水质,为东江筑起道道屏障,为广东人民、香港同胞送去奔腾不息的一江清水。

为守护东江源一江清水,寻乌县坚持“退果还林”,投入大量资金赎买林地,并创建江西寻乌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截至目前,寻乌县已完成林地赎买总投资2.599亿元。近三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目前的82.37%,全县柑橘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60万亩减少至如今的28万亩。

东江发源于寻乌县桠髻钵山,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达18.3亿立方米,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东江发源于寻乌县桠髻钵山,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达18.3亿立方米,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为治理废弃矿山,寻乌县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思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先后推进以文峰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总投入约12亿元,累计治理矿山面积14平方公里。治理经验入选2019年全国省部级干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研讨班培训教材、2020年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2022年8月19日,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2年会上,“寻乌推进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作为江西唯一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发布的《美丽中国在行动2022》报告。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入选2023年首批山水工程典型案例、2024年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寻乌县先后推进以文峰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寻乌县先后推进以文峰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自2016年江西、广东两省启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以来,寻乌县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4.94亿元。通过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监测管护等68个项目实施,寻乌县切实解决废弃稀土矿山污染、工业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一批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寻乌县还投入约6亿元,对东江源头保护区内的“两个半村”及太湖村进行生态移民;坚持断面监测预警,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向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全县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73条河流,基本消灭全县Ⅳ类水;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多措并举修复东江源区水生态环境。

降碳、减排、节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南方+:近年来,寻乌县坚持生态兴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上工业营收实现三年翻番。寻乌县如何以绿色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何将通用设备制造业确立为首位产业?

蓝贤林:“生态+农业”方面,寻乌县积极探索“林+药”以及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2023年建设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林下经济年产值达5.3769亿元;积极打造有机富硒产业寻乌品牌,发布《江西绿色生态 寻乌蜜桔》等团体标准,绿色有机认证总数达108个,富硒认证总数达118个,数量均位居赣州市之首。

寻乌县积极打造有机富硒产业品牌,发布《江西绿色生态 寻乌蜜桔》等团体标准。 受访者供图

寻乌县积极打造有机富硒产业品牌,发布《江西绿色生态 寻乌蜜桔》等团体标准。 受访者供图

“生态+工业”方面,通过降碳、减排、节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寻乌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确立通用设备制造业为首位产业,培育华南泵业等一批环保型科技型企业。截至目前,寻乌县累计引进首位产业项目53个,签约金额达202亿元;同时,大力发展高山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达335.91兆瓦。

“生态+文旅”方面,寻乌县用好用活“寻乌调查”金字招牌,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游等深度融合,打造“红+绿”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寻乌研学康养旅游独特品牌。“一馆七址”活化利用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寻乌县坚持生态兴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上工业营收实现三年翻番。

寻乌县坚持生态兴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上工业营收实现三年翻番。

打造“特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特区”对口合作新示范

南方+:寻乌与深圳渊源颇深,自2019年建立支援合作关系以来,两地携手创新探索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口合作模式。就产业协作、资源互通而言,寻乌县如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蓝贤林:深寻支援合作5年来,寻乌县按照“思想大解放、机制常态化、产业融进去、干部走出去、合作全领域”的思路,与深圳市携手打造“特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特区”对口合作新示范。

产业协作方面,深圳先后支持寻乌在深圳举办招商推介会、农产品融湾展销等活动,邀请寻乌组团参加广东商会理事大会、深圳食博会,连续5届为寻乌在文博会专设展馆,促成深圳海关、深圳税务、深圳报业、深圳本来生活平台、龙岗区消费帮扶中心、深圳慈善基金等单位或企业与寻乌县签订合作采购协议,寻乌17家优质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认证“圳品”数量达8个,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5家,老区优质农特产品得以融入湾区市场。

寻乌17家优质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认证“圳品”数量达8个,老区优质农特产品得以融入湾区市场。受访者供图

寻乌17家优质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认证“圳品”数量达8个,老区优质农特产品得以融入湾区市场。受访者供图

此外,积极帮助寻乌融入深圳“20+8”产业体系,促成深圳能源集团在寻乌投资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2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鼓励深圳企业在寻乌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增资扩产项目,打造“前店+后厂”“总部+制造”生产模式。

资源互通方面,依托寻乌丰富的文旅资源,深寻两地共同发布深寻红色研学专线,开展红色资源暨深寻红色研学专线推介会、“重温寻乌调查,大兴调查研究”主题活动暨寻乌红色资源推介会等活动。仅2023年,寻乌就接待深圳各方游客7万余人,其中深圳市党政干部来寻乌开展红色研学36期1543人。寻乌还大力推动干部融湾,先后选派120名党政干部前往深圳市、龙岗区以及龙岗区各街道、国企驻点跟岗学习,推动思维理念更新。

※延伸阅读

寻乌寻源:东江急水自桠髻钵山涓流来丨溯河之源

【策划】陈戈

【统筹】魏金锋

【采写】李娇

【鸣谢】中共寻乌县委宣传部 寻乌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宋芾
校对 张位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