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保障性住房建设,关于房地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说了这些

作者 张子俊;唐柳雯 2023-10-31 22:19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总的来说,此次会议对于房地产的表态,体现出防风险与惠民生的统一,体现出金融本身向新模式转型和支持房地产新模式转型的统一。”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此次会议的一大关注点,是继续强调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这“三大工程”包括: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基础设施。

“这‘三大工程’都是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城中村改造是解决新市民外来人口享受公共服务、住有所居问题;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住房保障短板,壮大住房保障在住房供给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宇嘉认为。

近期,国常会审议通过的保障性住房相关文件、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房票制度等,也备受关注和讨论。

以保障性住房为例,有媒体披露,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国发【2023】14号文,以下简称“14号文”),近期已传达下发各地。记者也从权威信源处证实,目前该文件也已下发至广东,相关部门正结合全省实际,学习研究这一文件。

“反思房地产发展的旧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供需错配,这是目前房地产市场难以稳定的根源。”李宇嘉认为,必须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来解决问题,彻底调整供应结构,以实现对需求的匹配,也就是目前“14号文”提出的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

此前,我国已建立了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而此次“14号文”所提的保障性住房属于配售型的住房,将与上述的住房制度做好衔接。

李宇嘉认为,作为保障性住房,这类房子以满足住房刚需为目的。因此,此次国家提出的保障性住房,房源是以成本价建设和供应,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建设和销售,目的是彻底让住房回归居住和民生属性,能够满足作为需求主体的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因此,此次会议提出相关内容后,‘三大工程’建设将是未来金融投向房地产的主要领域,也就是支持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

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中“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提法也相对少见。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介绍,此前最早的表述是“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后来演变为“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融资及发行债券”,再后来则是“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而此次会议则明确,“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前各地金融工作推进存在误区,或者是有选择性进行。此次提及‘所有制’,定性是更为严厉的,其实是希望各地有大局观,要真正从企业公平竞争的角度理解融资政策。”严跃进认为,接下来在融资工作中,预计会严管“挑三拣四”“挑肥拣瘦”等操作,确保各金融机构积极有序、一碗水端平地提供各类融资,支持各类房企的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落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也认为,会上对于合理融资的这一提法,也将有助于缓解部分地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

南方+记者 张子俊 唐柳雯

编辑 钟烜新 何雪峰
校对 蒙骏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