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聚焦2025梅州两会
2月24至26日,梅州2025年两会期间,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本职工作与履职实践,就现代化产业体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农业现代化、客家文化的打造等热点话题,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接地气”“冒热气”的建议。
梅州市政协委员陈金胜:
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经济
“聚焦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推动梅州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在梅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执委,梅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广东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胜看来,实现经济走向低碳环保、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对梅州而言,这一核心动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更是苏区振兴发展的关键举措。
陈金胜。
陈金胜。
近年来,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主动对接省20个战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先进材料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稀土、绿色建材等先进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但不可否认,梅州全市工业结构中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
谈及梅州当前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现状,陈金胜坦言,仍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破题的关键在于深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国家、省的科创政策落地工作,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有梅州特色的科创政策。”陈金胜认为,梅州要“两条腿走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通过研发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梅州市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特别是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稀土、绿色建材等领域,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并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用好梅江区互联网经济发展基础,大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和工业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梅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共引进博士267人,硕士348名,建立了33家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带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陈金胜提出要强化人才支撑,打造创新高地。“一方面,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提高人才待遇和保障水平,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梅就业创业,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挖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深化开放合作方面,陈金胜建议要用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争取享受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惠政策,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实效。
“一是要积极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梅州市的转化应用;二是要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要借鉴大湾区城市的创新经验,推动梅州市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陈金胜表示,梅州需要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梅州市政协委员闫恩虎: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梅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委员,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嘉应学院“客商”研究所所长、教授闫恩虎今年重点关注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议题。
近年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梅州市“书记领航项目”,成就显著。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闫恩虎。
闫恩虎。
“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仅占4.5%,全市村组两级资产总额在全省的占比不到1%,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以上级补助拨款为主,经营性收入比重低,尤其是经营收入,全市47.1%的村集体经营收入为零。”闫恩虎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不仅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影响村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还会加剧空心村现象。
据梅州市自然资源局2023年对全市2381个自然村的一线调查,常住人口低于20%的自然村有532个,占比18.79%。2023年梅州外出务工人口150多万人,相当于农村总人口的45%。“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闫恩虎痛心地说。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闫恩虎认为当前梅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资产管理水平低,组织模式单一。全市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仍然停留在村组经济合作社和自然经济实体形式,规模小,市场化水平低,股份制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懂政策、会管理的经营带头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此外,财政投入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清资核产不彻底,“三资”监管乏力;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欠缺,农村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梅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闫恩虎建议梅州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牵引,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为目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以改革为抓手,加快推动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运营管理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机制,推动规模化发展。建议试点从‘两级核算’向‘一级核算’管理过渡,‘三资’统筹运营,提高经营效益;引导村组新签经济合同的增量收益按一定比例提留行政村;鼓励村组两级以入股、联营、出租等方式,建立股份制合作联合体,优势互补、收益共享;落实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闫恩虎说。
同时,他建议要强化发展集体经济动力。“一是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县、镇党委书记党建述职内容;二是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驻村干部和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考核指标;三是积极探索从发展集体经济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中选聘为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的制度安排。”
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方面,闫恩虎认为,要发挥县镇两级在统筹、引导、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资源要素适度集中发展。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等有偿退出机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农村经济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可以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制定财政涉农资金奖补、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引导驻镇帮镇扶村、社会资本结对帮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来源。闫恩虎建议要注重从各类返乡创业人员、优秀大学生、退役军人、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中选拔人才,培养和引进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领头人。“可以考虑县一级开放大学和镇级党校加挂‘乡村振兴学院’牌,充实相关培训师资和教学资源,加大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
梅州市人大代表肖文评:
推动“世界客都”标志建设
“我关注的领域是客家文化,今年我带来的议案是《关于建设“世界客都”标志提升梅州社会形象的建议》,我认为,梅州应该建设一个具有客家特色的建筑,既能给游客带来好的旅游体验,又能提升梅州的城市形象。”梅州市人大代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肖文评研究客家文化多年,对客家民系的迁徙和文化演变有深入了解。
肖文评。
肖文评。
“作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是海内外分布地区最广、社会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追溯历史,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中原地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汉晋以来,由于战乱、饥荒等诸多因素,他们被迫离开故土,经多次南迁,并融合土著民族与文化,于宋明年间在赣、闽、粤边地区形成客家民系。明清以来又分迁海内外各地,形成人数近亿、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民系。”肖文评说。
肖文评注意到,近些年来,一些城市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当地社会文化影响,争打“客家牌”纷纷建设标志性建筑。
“比如,被誉为‘客家祖地’的闽西,于1995年在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建成‘客家公祠’,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前来祭祖和参观;又如,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南,于2004年在赣州宋城外的赣江边龟角尾公园建有‘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作为‘客家摇篮’的标志。被誉为‘客家古邑’‘客家名城’的河源,于2010年在中心城区建成‘河源客家文化公园’;甚至当年客家先民南迁地之一的河南洛阳,也于2024年在候师区虎头森林公园内建有‘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作为客家先民始迁的重要标志。这些标志性建筑,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河祖、增进民族感情和凝聚力的重要标识,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等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肖文评说。
梅州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最后落脚点,是客家文化发展成熟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客家人衍播国内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重要出发地。据初步统计,以梅州作为祖籍的旅外华侨华人500多万,港澳台同胞250多万,国内各省市区近千万。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梅州也成为了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域。
“本次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提出要‘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深化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推动客家春晚和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肖文评说,“我认为,应该在梅州建设一个‘世界客都’的标志,充分发挥梅州‘世界客都’的影响和价值,为海内外客家人寻根问祖提供‘打卡地’,提升梅州在海内外客家世界的地位。”
肖文评建议,可以在嘉应古城南门八角亭广场建设“世界客都”标志的样式,并向全球发布公告,通过悬赏海选或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优中选优。在经费筹集方面,可以动员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海内外客家社团等,既能增强海内外客家乡亲对客都梅州的认同感。也可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梅州市人大代表罗新辉:
建议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作为扎根一线的种植户,我深切体会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不足,金柚、客都米、兴宁鸽、茶叶、豆腐干等优质农产品普遍面临‘优质难优价’的困境。建议统筹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打通产销链条,实现‘品牌增值反哺农业、溢价收益惠及农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让梅州农产品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市人大代表罗新辉说。
罗新辉是梅州兴宁市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兴宁市种粮大户,同时还是“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罗新辉联合5位种粮户成立兴宁市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稻,如何让一粒米成为大产业是他十几年来一直关心的事。
罗新辉。
罗新辉。
“梅州金柚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价格提升15%。兴宁部分合作社尝试‘订单农业+社区团购’,带动参与农户亩均增收超200元。”梅州本土农产品品牌化实践的成功案例让罗新辉更加肯定,品牌化是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关键。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阅读了《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建设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此外,梅州市还提出要打造‘湾区最优农产品供应地’。”罗新辉说,“要落实好相关政策,就要先解决农产品品牌化的痛点、难点,如品牌认知度低、渠道建设滞后、电商覆盖率低、产业链条短等。”
如何推动各地有效落实农产品品牌化政策?罗新辉认为强化政策保障的同时,还要设置考核激励。“可以将品牌建设纳入县镇乡村振兴考核,对年度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主体给予2万—5万元奖励,设置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包装设计、渠道拓展、宣传推广。”罗新辉说。
以兴宁农产品为例,罗新辉建议实施“兴宁优品”品牌攻坚行动,打造品牌矩阵。其一,统筹注册“客都米”“兴宁鸽”地理标志商标,制定分级标准与质量追溯体系,推动“初级产品”向“品牌商品”转型。其二,构建全域营销网络,设立“梅州兴宁农产品大湾区展销中心”,搭建“政府背书+直播电商”平台,通过达人直播带货、举办“兴宁电商节”等形式增加农产品销量。
“品牌效应能够影响产品的利润,还关系到农户的收入。”罗新辉说,“要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都建设好,才能在大湾区消费者中更有影响力,农产品产生的附加值则能够返还给农户,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经过三年的系统性品牌建设,本土特色农产品有望在大湾区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以上,品牌溢价率超30%,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参与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罗新辉建议,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由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力争建设梅州农产品品牌体系。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文字:记者 张柳青 黄培强 梁时禹 刘明心
摄影:记者 何森垚 见习记者 杨斐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