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更替皮肤过敏高发?“过敏星人”如何防护?

健康东莞 2025-04-23 13:48

近日,东莞25岁的小林(化名)发现手臂上冒出几个小红疹,起初以为是普通蚊虫叮咬,不料短短几天,这些奇痒难耐的丘疹从四肢蔓延到躯干,甚至形成成片红肿的“风团”,夜间痒到辗转难眠。

就医后,皮肤科医生发现她的皮疹呈梭形红色斑丘疹,部分顶端有小水疱,结合蚊虫活跃、花粉飘散的季节特点,最终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

这种看似突然爆发的皮肤问题,实则是过敏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一场“拉锯战”——随着气温回升,隐匿在草木间的小虫、尘螨或花粉悄然成为发皮肤过敏的“隐形推手”。

过敏患者数量明显增长

在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林映萍的诊室里,这样的病例近期激增:数据显示,4月以来,该院皮肤科门诊过敏相关症状的患者数量较平时明显增长。

丘疹性荨麻疹也是虫咬皮炎的一种,是由昆虫叮咬(如蚊子、蠓虫、螨虫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或过敏,常表现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水肿性红斑,可伴瘙痒或疼痛。

林映萍指出,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关键是要进行止痒,缩短病程。在没有破皮的地方涂抹收敛止痒的外用药物,比如炉甘石洗剂等。如果皮疹泛发,瘙痒剧烈,外涂药物疗效欠佳,则建议患者尽早前往皮肤科门诊就诊。

在林映萍近期的接诊中,还有这样一个病例。50岁的张先生顶着日头在郊外徒步,回家后却发现脸上和手背冒出密密麻麻的红疹,瘙痒难忍。这已是他第二年“中招”——去年此时,相似的皮疹就曾让他辗转难眠,治疗后虽好转,却未料到今年春天一次野外活动再度引发红疹。

就医检查时,他的颜面、颈部及双手背布满红斑和红色丘疹,部分区域因抓挠结痂渗液。林映萍结合其暴露部位皮损特征和季节性复发史,诊断为多形性日光疹。

“这类患者的免疫系统对阳光异常敏感。”林映萍解释,春季紫外线强度骤增,加上张先生长期服用某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可能增强光敏性,双重作用下,皮肤防线彻底“失守”。

勿入自治误区,科学应对是关键

“过敏不是抵抗力差,是免疫系统在‘过度防卫’。”林映萍解释,春夏交替,紫外线辐射增强、花粉飞扬、尘螨活跃,人体免疫调节易失衡。

面对高发季,医生提醒:过敏防护需“对症”。应对过敏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有条件可进行脱敏治疗。如日晒相关患者应严格防晒,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高峰时段外出;尘螨过敏者可以向专业医生咨询是否可以进行脱敏,日常居家的常用衣物、床上用品应勤更换清洗,有条件者可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或用烘干机烘干,存放较久的衣服需要穿着时,应先清洗消毒后再使用。

尽量避免黄昏蚊虫活动高峰时外出玩耍,避免前往树林密集且湖水较多的地方,户外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长袜子,在蚊虫密集的地方可束紧袖口裤口,喷防蚊虫喷雾,防止蚊虫叮咬。

此外,有宠物的家庭应注意定期给宠物驱虫预防,如发现有寄生虫应及时处理,对于健康状况不明的动物不要随意亲近。

“面对突发红疹,不少患者陷入误区,认为过敏没什么大不了的。”林映萍说。

医生提醒:有些过敏确实不严重,通过治疗并远离过敏原后可治愈。但有些过敏反应可能会很严重,如皮损面积比较广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这类患者应及时就医,警惕过敏性休克的风险。

撰文:蔡子航 欧雅琴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