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建庭
连日来,中美围绕加征关税展开激烈博弈。
截至4月10日,美国和中国分别向对方加征关税的税率已经高达125%、84%,远超国际正常水平。复盘整个博弈过程,一条鲜明主线是美方挑事在先、中方不得已反制。
是非对错一目了然,舆论场上的一些谬论有悖常理、有违事实,根本站不住脚。





(一)
有关中美贸易战的第一大谬论,就是所谓“美国吃亏论”。
美国政府认为,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贸易体系对美国不利,其他国家占了美国的便宜,导致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其制造业也相对衰落了。
具体到中美贸易,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失控,34%的“对等关税”税率也是简单地将美国对中国的逆差(295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额(4380亿美元)的比率打对折后得出来的。姑且不论数据是否真实,测算方式本身就太过随意。
如何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
首先,不能只看货物贸易差额,还要看服务贸易差额。
美国目前统计的贸易逆差主要基于货物贸易差额,也要看到其在服务贸易方面占有显著优势,在高附加值服务领域更是近乎垄断。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逆差规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2023年为265.7亿美元,占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总额的9.5%左右。
其次,不能只看对华进口增多,还要看对华出口攀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国。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2024年美国对华货物出口额1435.5亿美元,较2001年的191.8亿美元增长648.4%,远远高于同期美国对全球183.1%的出口增幅,趋势是利于美国的。
再次,不能只看贸易往来结果,还要看国际分工格局。
现代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利合作。中美货物贸易差额既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两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格局决定的。中方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从2007年的9.9%降至2024年的2.2%。
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所谓“美国吃亏论”纯属无稽之谈。
(二)
中国此次对美实施必要反制措施,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第一时间,中国是第一个站出来宣布反制的国家;二是态度坚决,实施“对等反制”,也没有主动打电话。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主流舆论是坚定支持,但也有声音认为“中国强出头”,特别是在美国4月9日宣布对未对美实施报复的国家暂停征税90天、临时下调税率至10%之后,一些人认为中国不应该第一个站出来报复,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主动打电话寻求妥协。
显然,这样的声音没有看清美国的真实目的,也没有看清中国的特殊角色。
对于美国来说,“对等关税”只是手段,目的是重塑国际贸易秩序,以霸凌手段逼迫其他国家妥协,进而实现“逆差归零”、赢得贸易优势。这是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维——只要认为自己吃亏了、优势不明显了,美国就不择手段遏制打压相关国家。越南、欧盟的“零关税”提议被美方一口回绝,便是很好的证明。
而在美国的“对等关税”清单上,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是重点国家,被美国视为主要逆差国,中国更是首当其冲。一定意义上,美国发起的这场全球范围贸易战主要就是针对中国。中国退无可退,美国已经瞄准了中国这个靶子,中国不想出头都难。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已与美国打了8年贸易战,对美方的目的和“套路”一清二楚。如果前些年能妥协达成双赢结果,早就妥协了。况且,中方向来不吃施压、威胁和讹诈那一套,也绝不会为了迎合或满足其他国家不合理的要求而放弃自身合理的发展利益。
这是形势所迫,中国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中国出头论”完全不解其中必然。
(三)
可以预见,美国对华加征125%的关税,将严重抑制双边贸易,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但中国是不是就此衰退下去了?
类似唱衰言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只不过身披不同的外衣罢了。无论是“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崛起见顶论”,还是“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中国衰退已经开始”等言论,都是“中国衰退论”的变形而已。如今,借助中美贸易战,错误论调卷土重来。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方面,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经济韧性比较强。
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近年来持续优化供给、改善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同时,中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对美出口下降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滥施关税损人害己,国内国际反对声音比较多,注定不会长久。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90%以上的关税成本将转嫁至美国进口商、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均大幅上调美国经济衰退概率。相关研究认为,“对等关税”及相关国家对美反制,可能拉低美国实际GDP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长期发展之“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千万不要被所谓“中国衰退论”蒙蔽双眼、丧失信心。
相关评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