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大桥飞架,“超级流量”涌入,新时代的机遇之光照进中山。珠江口东西两岸重构交通网络、搭建创新走廊、再造产业版图、厚培投资热土、引领文旅新潮,深中一体化领跑区域协同发展,中山走向更大的湾区舞台。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聚焦中山过去一年在交通建设、文旅融合、商业消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维度的新变化,推出“2024中山答卷”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全球互联互通的革命已经开启。”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中如是说。2024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或许是阐述这一论点的最生动案例。
从本质上来说,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建立在城际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过去一年,对于中山人来说,最直观可感的变化,莫过于“交通更快了”。
向外,新中山客运口岸焕新通航,“四纵五横”高速路网加快成型,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实现深中首飞,南中城际11个工点动工建设,融通大湾区的“海陆空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织密。
对内,连接深中通道,中山全力打造“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南中高速建成通车,南外环主线全线通车,打通了区域交通大动脉。
“内通外联”更顺畅的背后,是中山以高质量的交通建设,为推进高质量的湾区一体化所作的努力。
“海陆空铁”通湾区
相较于国内外诸多相邻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案例,因为珠江口天堑的阻隔,深中一体化的实现更加依赖双城交通的互联互通。
过去几年,中山紧紧抓住深中通道通车前的“窗口期”,在大交通建设上全面发力,“海陆空铁”多维度打通内、外交通连通,打开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海上交通方面,中山在货运、客运上双重发力。
异地通关、监管互认,“两港如一港”。2024年5月21日,中山市神湾港—深圳市盐田港组合港项目正式启动,“深中组合港”航线增至9条,加上此前与广州南沙港之间开通的3条组合港航线,中山组合港航线累计达到12条,“中山货”扬帆出海更加便捷高效。
2024年11月28日,新中山客运口岸也正式启用通航。从中山翠亨新区出发,乘船50分钟可抵达深圳蛇口、香港机场、澳门氹仔码头,65分钟抵达香港中港城。用7年多的时间,中山通过客运口岸东移,完成了对传统水路交通设施的升级,以新的姿态走进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陆路交通方面,中山聚焦“外联”“内通”齐抓并举。
2024年6月30日,中开高速与深中通道同步开通,中山与深圳之间的通勤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内;同年,南中高速建成通车,南沙至中山的行车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中山与大湾区城市的同城生活,在交通互联的不断升级中,变得更加具象化。在市域内部,快速干线公路网也在加快织密,南外环等重点工程全线通车,持续放大外部交通的带动效应。
空域交通方面,中山抓住“低空风口”,抢占新赛道。
2024年4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在中山启动,货运无人机在深圳蛇口和中山小榄之间完成首飞,构建起了一条“空中深中通道”。“即时响应+无人机运输+上门送达”的运输模式,走进了深中同城应用场景。
为抢抓低空经济的风口,2024年7月,中山还出台了《中山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聚焦基础设施完善、场景应用丰富、产业能级跃升等目标,向低空产业新赛道大步迈进。
轨道交通方面,中山全力推进重点城际项目,加快接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2024年,中山推动南中城际11个工点动工建设、7台盾构始发,深江铁路4个标段、4个节点工程加快推进,深南中城际、中山市域铁路S1线(佛山11号线南延线)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在建和谋划的铁路里程超170公里,实现历史性突破。
“海陆空铁”全面发力,中山更近“湾区之心”。
“跨市无感”似同城
一桥飞架,为深中市民带来了“如居一城”的便捷;在此基础上,中山更注重升级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跨市无感”的同城化生活体验。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开通当天,深中跨市公交、深中航空港同步启用,开通了2条深中跨市公交专线、1条深中机场快线,随后又增开福田口岸前往中山的直达快线,服务范围覆盖福田、南山、宝安3个行政区,有效提升了两市公共交通互联水平,显著缩短了两地市民双城通勤时间。
截至2024年底,深中跨市公交已累计发送旅客138.8万人次,深中航空港已累计服务旅客11.8万人次。
聚焦“跨市无感”的通勤体验,中山市交通运输部门做了不少创新。
在公交换乘上,2024年,中山完成了对大站快线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对接深中跨市公交开通了36条接驳线路,覆盖全市23个镇街,各镇街市民通过一次换乘即可抵达深圳市。
中山还进一步革新票务制度,将日票制调整为班次制,实时更新余票数量、发车时间、座位情况等票务信息,预期管控人流、车流,引导乘客错峰出行;针对通勤、通学旅客,推出4款月票套餐,并给予票价优惠。截至2024年底,中山公交集团已累计售卖2229张月票(不含深圳巴士集团)。
通勤上更加省时,体验上更加便捷。“跨市了,又好像没有跨”,成为市民对深中同城交通的最直接感受。
回望历史,中山早就有跨越伶仃洋、融通珠江东岸的梦想。早在1998年,中山和深圳就开始谋划建设跨江通道。26年间,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升级,大湾区融合发展呼啸而来,打造深中通道的设想几经波折,项目方案几易其稿,建设工程历时7年多,最终铸就世纪工程。
一桥飞跨伶仃洋,大湾区融合发展格局为之一新。2024年,深中双城从“绕湾相见”到“跨江直通”,共赴“半小时生活圈”,中山城市区位获得重塑,1小时通达湾区核心城市,融通大湾区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半年来,中山文旅、商业焕发新气象,社会发展迸发新活力,“大桥经济”乘风启航。
中山,正大步迈向“湾区之心”。
采写:南方+记者 何伟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