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大沥”,如何以民俗文化IP破圈→

南海大沥 2025-06-06 10:12

农历五月初八,大沥黄岐龙母庙前,“五龙太子”朝庙贺诞传统仪式与《二七黄岐墟》AI动态画卷交融;同日下午的黄岐锦龙盛会,27支广佛龙舟劲旅在黄岐龙母庙对出江面竞逐“龙王”。这两场活动作为大沥端午龙舟季“十景”的重要部分,生动演绎着“中心大沥”的文化破圈之路

“五龙太子”朝庙贺诞传统仪式。

当龙母巡游的鼓乐声与AI数字技术共振,当广佛龙舟竞渡的浪花与文旅消费热潮同频,大沥正以民俗文化活动为支点,撬动人文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层互动,为南海区建设人文经济引领区提供鲜活注脚。

全新叙事解构文化宝藏当代价值

通过AI技术转化为动态光影,80多岁的黄岐乡亲何湜基创作的13.8米《二七黄岐墟》画卷在屏幕上“复活”了。经数字化赋能,画卷中的250多个人物、10多个故事场景,生动重现了上世纪50年代黄岐墟日的市井繁华。

对于大沥镇来说,这个创新之举不仅是让画卷“动起来”,更是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让年轻网友以生动方式触摸城市记忆。今后,人们通过“南海大沥”官方视频号,即可沉浸式感受这独一份的历史风情。

《二七黄岐墟》AI动态画卷在“南海大沥”视频号展示。

在大沥,这种创新并非孤例。位于广佛核心地区的大沥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个,包括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4个、区级7个,涵盖醒狮、盐步老龙、藤编、舞龙等。在黄岐龙母诞现场,“传薪‘沥’量・文化匠心”非遗代表性传人采写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接下来,大沥镇将组织作家、文学爱好者等群体,通过观察研学游活动、聆听非遗代表性传人日常讲解、观察传承人教学等方式,串联大沥非遗项目的掌故。该项目将以文学叙事解构这些文化宝藏的当代价值,计划吸引年轻群体打卡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非遗+文旅”的消费转化

黄岐龙母诞的热闹现场。

对于大沥来说,黄岐龙母诞不是封闭的传统展演,而是开放的文化容器。在保留“五龙拜母”等古礼精髓环节的同时,让活动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正是为了让民俗文化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同频共振。

情感共振中以文化润泽城市肌理

黄岐龙母诞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观察基层治理创新的窗口。在珠三角,龙母诞习俗活动延续了近两千年,至今长盛不衰。龙母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广佛民众。

多年来,黄岐龙母文化协会为推动大沥镇的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公益创投、敬老颂孝、捐资助学、扶贫济困、造福桑梓。近年来,该协会已捐出300多万元善款用于开展各类慈善活动。而位于黄岐龙母庙侧的共济善堂,其折射的“博爱、积德、行善”精神,也一直是大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龙母邻里情,人文领创熟”文化润城赋能行动计划启动。

龙母庙和共济善堂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也成了当地人文创熟的根基。在活动现场,随着“龙母邻里情,人文领创熟”文化润城赋能行动计划启动,一场覆盖全年的文化赋能行动正铺展:100场社区文化惠民活动、19个艺术资源下沉项目、20项文旅特色活动,将龙母文化中的“真善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民生场景。大沥正推动社区友邻集市、“村晚”“村歌”“村BA”等善邻活动,让文化成为邻里融合的情感纽带

黄岐锦龙盛会是广佛地区的“端午记忆”。

与此同时,大沥还以文化巩固广佛情谊。大沥镇作为广佛同城的桥头堡,又素有“中山九路”之称,黄岐锦龙盛会已成为广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记忆”。对于广佛地区的群众来说,黄岐锦龙盛会不仅让他们感受现代龙舟比赛的速度,还能欣赏到传统龙舟赛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更能加固广佛全域同城的情感纽带。

深挖价值推动人文与经济双向奔赴

随着南海区深入实施“1123”文化工程,大沥充分将龙舟、龙母等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中。6月1日,在盐步・酒厂举行的盐步老龙1432文化街区开show活动,以盐步内衣秀等创新形式,展现了大沥全新的文化体验地。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文化地标的旅游吸引力,更将龙舟文化植入焕新升级的美学空间,实现“老龙”变身“潮龙”的年轻化演绎

盐步老龙1432文化街区上演精彩内衣秀。南海融媒记者吴志恒摄

如今,大沥镇通过梳理龙舟文化中的“团结、进取”精神,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隐性赋能。

这种文化赋能直接指向人文经济的核心命题。跟着龙舟游南海,大沥“十景”必不可少。当下,大沥正将龙舟文化与商贸活动深度捆绑:通过打造“巳巳如意 网红大沥”2025年大沥镇端午龙舟欢乐季系列活动,串联起龙母庙、龙舟赛道与商贸街区等,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让非遗民俗的经济价值通过文旅体融合路径逐步释放

这种融合的深层逻辑,在于对“水上南海”文化IP的系统运营。大沥将端午龙舟季“十景”纳入全域旅游版图,通过构建“非遗展示—体验参与—消费转化”的生态链,让民俗文化正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特色引擎。

当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活方式,其蕴含的文化力量便能真正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人文经济动能。在人文与经济的双向奔赴中,“中心大沥”的人文经济图景也越发清晰可感。

来源:南海融媒

原标题:《大沥观察 | 民俗文化IP,何以焕新“中心大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