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31届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简称ISINN-31)在东莞开幕。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0多家科研机构的近300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子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弗兰克中子物理实验室主任Egor Lychagin,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师全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是中子研究领域重要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主要围绕中子与核相互作用等学术问题开展交流,研讨世界范围内中子学科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中子学科相关研究的发展,促进合作交流。
与会专家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日本等10余个国家,其中海外参会人数达100人。160多场学术报告,内容覆盖中子基本性质研究、中子核反应、裂变物理、先进中子源及应用、中子探测技术、中子辐射效应等领域。
王生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中国在中子科学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随着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建成,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继取得。中国散裂中子源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子科学领域的研究、应用与人才培养,目前已完成13轮开放,每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时长和效率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Egor Lychagin表示,此次会议在中国举办,加深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中国中子与核科学发展的了解,有效促进中子科学领域的跨学科、跨地域合作交流,通过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孕育新的合作,为中子与核相互作用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的中子科学蓬勃发展,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师全林说,“自2018年以来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致力于ISINN在中国的举办、传播与扩大影响力,为国内同行展示中子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搭建了舞台,也为了解国际中子学科研究现状提供了窗口。希望通过这个国际交流平台,科学家们能就中子物理前沿问题、中子设施协同创新以及跨学科应用展开对话,共同推动中子学科的发展。”
张焕乔感慨,作为一名在核物理领域耕耘了六十余年的科技工作者,见证了中国核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并深切感受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此次会议成为富有成果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各国科学家共同应对核科学中的复杂挑战,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
撰文:黎静茹 陈启亮
图片:中国散裂中子源 黎静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